文档介绍:什么叫艺术查常平博士其实, 克莱夫? 贝尔艺术定义中所关涉的审美感情问题和苏珊? 朗格把艺术看作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都标明他们已走到艺术对象的先验性面前了。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 艺术的对象, 不同于艺术作品的对象。前者先于艺术作品而存在, 因而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对象的给与者; 后者只存在于现成的艺术作品之中, 对于还未被创造的艺术作品而言,它们根本不存在对象的问题。 1 .艺术对象的先验性艺术对象的先验性, 意味着一切艺术活动和一切艺术本文在对象上的共同性。在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艺术品与艺术家之中, 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其成为艺术的而非形上的、非宗教的? 是什么力量把艺术活动和艺术本文联成一体? 先验艺术论认为:除了彼岸的生命情感之外, 没有什么客体化本源的成份能赋予艺术对象以艺术性。生命情感和感情不同。感情是个体生命感官的情感。个体生命对某一对象产生感情, 必然离不开他自己感官的触动, 并且因为情感的合一性特征而要求自己在感官上同对方合一。这样, 感情就内含感官与情感的双重向度, 仅当两者含混为一体时, 感情才发生在它的主体身上。感情主体如果对某物有感情, 他渴望现时而当下地与那物合一, 依恋倾慕那物,希望自己成为那物,潜在要求那物成为自身的一部分。诚然, 生命情感的生命性, 是这种情感得以启动的根源, 但它已绕开肉身感官的层面使之植根于生命底层。这种植根, 还不是生命情感的目的, 最重要之处在于通过情感置入显明情感的个别性, 显明情感的出现必然同生命的生长相关联。换言之, 生命情感, 是从人的生命本源和在上的普遍自我的张力中生长出来的。因此, 根本不存在现成性的生命情感等待着人去表现, 艺术也更不是对一种现成生命情感的表达。因而, 任何艺术样式, 也不存在现成的技巧和语言等着艺术家使用。某些非艺术性的作品, 即便内含表现感情的成份, 但它毕竟表现的是感官的情感,即始终隐匿着对情感因素的表现。艺术的对象,是彼岸的生命情感。这就是艺术对象的先验性规定。在这个规定中,此岸的伦理生活中的情感因素——亲爱、情爱、友爱——如果要成为艺术的对象, 它得进行根本的转换, 即将此因素置入在上的彼岸世界之中。生命情感的彼岸化, 构成人的精神样式向上生长的一种方式。先验艺术论, 尽管不可能给出艺术活动中的艺术家如何将生命情感彼岸化的方法, 但它确认: 那使艺术活动区别于形上的、宗教的活动、那使艺术本文成为差别性本文的东西, 恰恰是彼岸化的生命情感。艺术家把艺术创作的源泉称为灵感、接受者在艺术欣赏中的灵性感觉, 都是因为他们承受了在上的普遍自我的召唤。他们相信自己创作、接受的作品反正不是这个现成世界的对象, 相信自己是在通过艺术活动实现与在上的普遍自我合一。人处于艺术状态中, 甚至感觉到自己就是那个超越于自身、超越于世界的绝对者本身。即使这种感觉结束后, 他们依然有可能生活在同绝对者合一的幻觉里。而艺术净化人的心灵的原因, 也是由于艺术活动及艺术本文内含把生命情感彼岸化的力量。生命情感的特性,是其主体与所指对象的合一。彼岸化的生命情感, 引领着艺术爱者与所爱对象的合一。生命情感的主体, 无论怎样宣称他的情感的社会性乃至人类性, 他都是立足于自己的精神性自我在宣称, 即对自身同他人合一愿望的表达。作为这种情感的象征性形式的艺术, 对于艺术爱者言是其通达他人内心灵界的方式; 对于非艺术爱者, 艺术就是艺术爱者的精神样式, 是人类中的少数人承受普遍自我的一种方式。那些仅仅把生命情感奠立在现世伦理基础上的人, 那些不以肉身的彼岸化追寻为人生目的的人,当然不明白什么是艺术。不可否认, 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爱者都自觉到他们的生命情感是彼岸性的,也不是一切艺术品、艺术家都拥有彼岸化的生命情感。不过,艺术只要是人的精神样式, 它就预定着艺术对象的先验性, 预定着作为艺术对象的生命情感的彼岸化向度。生命情感和感情的差别, 迫使它把个体生命的精神性存在当作自己的关注对象。艺术爱者个我的生命情感, 指艺术爱者通过艺术活动实现与自己的精神而非自己的肉身的合一。这种合一的基础, 是艺术爱者已经在上领受了普遍自我的在下承诺,否则,艺术爱者在艺术活动中达成的,就沉沦为肉身的合一。同样, 艺术爱者的他我生命情感, 是他让自己领纳的普遍自我同另一个体生命领纳的普遍自我的相遇。艺术的社会价值, 只在于艺术将艺术爱者召集在一起共同承受在上的普遍自我, 也就是艺术爱者共在于普遍自我的光照。借助如此的光照, 艺术爱者将普遍自我的一切承受者纳入共同的存在境遇中, 意识到所有的人都面对共同的全我, 面对着那个能够关怀一切人的普遍自我本身。艺术爱者全我的生命情感, 并不意指个别的艺术爱者与全体同在者的合一, 而是指艺术爱者和全我本身的直接合一。艺术爱者住在全我中,全我住在艺术爱者中。这个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