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精实教学: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探寻.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精实教学: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探寻.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1/5/23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精实教学: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探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精实教学: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探寻
  摘要:精实教学是一种教育追求,也是一种教学主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追求教与学的“精”和“实”,意在尽可能发挥教学对人成长的作用,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既考虑眼前考试的要求,又兼顾长远发展的需要,把握好教育教学改革的度,实现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关键词:精实教学;教学主张;教育理想;教育现实;平衡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0A-0012-05
  和其他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相比,我可能有些不一样:一是30多年沒挪过工作地。这不是因为没有改变的机会,而是我觉得自己已经和海安中学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里有太多的事情我可以做,也需要我做。二是我一直是草根式成长。很多人都有一个观念,要想在教育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定要搞教科研。而我既没在教科研岗位上呆过,也没分管过教科研。在进入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之前,我还主动放弃了很多接受培养培训的机会。在我看来,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安静地思考,安静地备课、上课,安静地批改作业,安静地与学生谈心交流,静静地成长。就在这静静的成长过程中,我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探寻,走上了探索“精实教学”的研究之路。
  一、“精实教学”理念的“诞生”
  2008年我评上了特级教师,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总编辑找到我,向我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要求:海安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全省领先,能不能把你们的经验总结一下,与更多的学校、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分享。我本想推辞,没想到出版社老总将了我一军:“如果你们拿不出证明自己的东西,那就只能由别人说,高考成绩好,就是靠加班加点,用学生的身心健康换来的。这种典型不值得欣赏,这种经验不值得学****是的,在很多人看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是两条无法并轨的路:高考成绩好,那是因为应试教育搞得好;高考成绩不好,那是因为搞素质教育占用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海安中学的实践表明,搞素质教育与提高应试能力并不冲突。经过6年的打磨,2013年我完成了第一本个人专著《减负增效学数学》,总结了海安中学数学学****的秘籍。该书6年重印8次,成为出版社的长线畅销书。
  2014年,南通市组织正高级教师的推荐评审,我跟李庾南老师在一个组,李老师郑重地向我提出:“市里把数学老师排了一遍,今年你必须代表南通申报这一批次的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海安县教育局也找到我们校长,作为政治任务指示我申报。我清楚地记得,市局通知我去听取专家评审意见的那天,王笑君老局长很客气地对我说:“中学老师尤其是语数外老师很忙,我们理解。但你现在是申报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如果没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怎么能称为教育家呢?这一块是你最大的弱项,你得连夜补上,明天上午就要把修改的材料送过来汇总报省。”而就在这一天,我上午开完申报材料辅导会,中午就赶到如东参加南通市德育工作现场会,下午又匆匆赶回海安接待南外来校交流的老师,一直忙到晚上9点钟,才坐到桌前准备材料。写什么呢?万般无奈之际,我灵机一动,想到了我的那本《减负增效学数学》:减负就是求精,增效就是求实,“精实”教学主张由此产生。王局长经常笑话我:“别人磨教学主张、教育思想要多少年,没想到你一夜之间就搞定了。”回头想想,精实教学思想也不是一夜之间想出来的,应该说在这之前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一直处在朦胧状态,没有认真地梳理提炼,这个时候是被“逼”了出来。
  二、精实教学的理性思考
  在日常的学****中,华东师范大学三位教授的话给了我深刻地启示,引发了我对精实教学的思考。
  一位是顾泠沅教授,他提出教育要寻找“中间地带”。在1999年中美数学教育高级研讨会上,顾泠沅先生首次提出“寻找中间地带”的观点[1]。他认为在中美两国教育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地带,双方可以基于各自的本土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用以改进本国的教育教学。我以为,这个“中间地带”,不只是限于国与国之间、中西方文化之间,就是国内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学校之间,也要寻找适合的“中间地带”。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适用的范围,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现在的教学实践中,各种教学模式泛滥,似乎每种模式都能够包打天下,有时还以行政力量推动实施,结果往往效果不佳。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长处,我们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我们也同样需要尊重教师自主选择的权利。寻找适合的“中间地带”,说穿了就是求精求实。没有精和实的精神,是不可能找到合适的“中间地带”的。
  二是叶澜教授,她强调对教育“度”的把握。她指出:“我们的改革对特殊性的关注太少!只要认为是好的做法,大家都去追赶,缺乏对各自领域特殊性的思考,缺乏对教育对象状态的思考!教育改革不应一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