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文档名称:

匿名举报信的处理.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1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匿名举报信的处理.doc

上传人:raojun00002 2021/5/25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匿名举报信的处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匿名举报信的处理
篇一:浅析匿名举报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匿名举报的成因及对策
举报是纪检、监察及检察机关查办案件的主渠道之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由于***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区域性,要想形成对***分子强大的震慑作用,还得依靠人民群众。反腐倡廉工作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鼓励、引导、规范,才能形成反腐倡廉工作的大格局:在2010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案件中,%来源于信访举报。而2006年至2010年的5年时间,,查办职务犯罪的线索70%来自举报。群众举报已成为反腐倡廉、打击犯罪的有力武器。举报在反腐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举报的质量对于有效打击***尤为重要。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不少举报线索质量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案件线索中有近60%为匿名举报,即:在举报材料中不署举报人的姓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举报。近些年来,虽然各级纪检、监察及检察机关在提倡和鼓励实名举报方面作了诸多尝试,但收效甚微。因此,认清匿名举报的社会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进而有效引导实名举报,从而提升举报线索质量,仍然是信访举报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匿名举报存在的原因
匿名举报现象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原因和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从当前举报工作的实践看,匿名举报作为目前举报的主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举报人受到打击报复的情况屡屡发生,群众对执法环境有顾虑
举报原本是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然而一些领导干部不但不愿意接受监督,不同意见难以接受,还想方设法用各种手段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虽然近年来司法机关加大了查处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力度,然而,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国家为举报人提供的保护
——尤其是事前保护,近乎为零。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全国每年发生的举报人致残、致死案件,从上世纪90年代每年不足500件,上升到现在的每年1200多件:同原河北省省委书记程维高进行了长达8年抗争的郭光允说:?反***的牺牲真的太大了,一生可能都会搭进去。?因举报,郭光允曾被劳教两年,还落得个重病缠身,程维高落马后,郭光允仍然受到死亡威胁;被媒体称为?反***英雄?的沈阳离休老干部周伟,同样因举报换来了两年劳教,?慕马?彻底倒台后,周伟才被提前从劳教所?抬?出来,此后他的待遇长期没有得到恢复落实。因举报辽宁省抚顺市原市委书记周银校,于瑾从被网上通缉到2年有期徒刑,从一个富有的房地产开发商到一无所有;因举报县领导违法问题的四川省武胜
县工商局党组书记龚远明左脚脚筋被砍断;因举报河南省平顶山市原政法委书记李长河,吕净一先是被免职,接着因?涉嫌挪用***?被刑事拘留,后又遭行刺造成重伤,妻子则被刺身亡......举报本是光明正大的事,正义的举报应当堂堂正正地署名。但现实给正直、善良的举报人深深地上了一课,这是当前匿名举报比例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不知详情,怕举报失误承担责任。此类举报人掌握的不是第一手材料,仅是怀疑或道听途说,出于对***现象的痛恨和对不良风气的厌恶,从而进行举报。但因对自己反映的问题能否查实、是否构成违法犯罪心中无底,又怕反映的问题与事实一旦有出入要承担诬告、陷害的法律责任,而不敢实名举报。
(三)个别举报人别有用心,为泄私愤,打着举报的幌子,故意捏造、歪曲事实,以达到报复诬害被举报人之目的。此类举报人为逃避责任追究,自然不会署实名。
(四)举报人对纪检、监察或检察机关不信任。主要表现在被举报人权力大、关系多,怕相关部门查不了,或被举报人与反腐机关工作人员关系特殊等。此外,不可否认的是:有的工作人员不注意工作方法,粗暴对待举报人,甚至个别干部不严守保密纪律,造成举报内容、举报人的身份泄密,使群众对举报工作产生了猜疑和不信任;同时,纪检、监察
及检察机关对实名举报案件未能及时调查、反馈,也降低了群众实名举报的热情。
二、匿名举报的弊端
匿名举报作为群众实施民主监督和同***现象作斗争
的一种方式,对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存在着不少弊端:
(一)不利于案件调查。大多数匿名举报反映的问题往往比较抽象、简单,有些举报信只是把事情写了一半或一小部分,提供的线索不具体、不充分,办案人员不得不从其他途径再核实、收集材料,导致初查工作走弯路,甚至无从着手,贻误战机,致使案件难以深查细究。
(二)引起重复、多头信访。不少匿名举报反映的问题,虽已作了调查处理,但由于是匿名举报,办案机关无法将处理情况向举报人反馈或作出解释、说明,常常引起再次举报,甚至越级举报。
(三)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的匿名举报人缺乏责任感,甚至无中生有、恶意中伤,这既妨碍了正常的信访举报及办案机关的侦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