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以王维的诗为例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空境.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以王维的诗为例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空境.doc

上传人:WonderA 2021/5/2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以王维的诗为例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空境.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以王维的诗为例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空境
“空境”非空 ——以王维的诗为例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空境 一中   王治华    刘勇     邮编  344500  近几年平常的练****和高考试题中诗歌鉴赏题常出现考查学生对意境把握的问题。学生对常规意境的理解尚能把握住如:梅、松、菊、柳、月亮等。但是很多学生对“空境”理解难以把握认为“空境”就是没有境界这个问题亟需解决。其实“空境”可以理解为“无我之境”。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王国维先生有样的论述: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__。”“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关于这段话我们从他的这些概念的含义上去把握。
佛学里面就讲到“无我”的境界也就是取消人的觉醒意识把自己看成物。不沾染人的感情色彩地去描写事物就是“以物观物”。
佛学称呼这种状态为“物我两忘”。
王国维说“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显然正是来自佛学偈语。
从“无我之境”看实际上就是触景生情。作者当时的心里比较平静没有什么***王国维称这种心境为“物”这时凭直觉去观察外物他称为“以物观物”。这时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由于这种感情是由外物引起的好像是从外物那里传过来的所以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实际上触景生情的“情”还是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所以一接触到某种景物又被唤起了。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王维诗歌中的“空境”是非常突出的他的诗歌中出现大量的带“空”字的诗。如《山中》《终南别业》《秋夜独坐》、《鹿柴》《鸟鸣涧》《山居秋暝》等30余首。
通过对王维诗歌中的“空境”的整理归纳我们认为其诗中“空境”具有以下特征: 一、空灵幽静的诗境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使他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采取了一种遗世独立、忘却自我、以物观物、随缘任运的观照方式。他的这类诗歌描山绘水摹写自然常常是天人合一、物我浑融。这类诗歌中诗人忘却了自我消融了自我自我转变成了诗人笔下的山水草木、花鸟鱼虫。一花一世界一草一人生。换句话说诗人笔下那些活脱空灵、有情有性的自然景观无一不透露出王维的诗心慧眼天机玄思。
《鸟鸣涧》中的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静以动突静衬托出山涧的“空”表现出一种冲淡、静谧、空灵的世界。诗人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心态是那样的和谐、悠然自得。花瓣细小的桂花在夜里飘落并不容易被人觉察, 而诗人发现了, 一方面说明人内心的闲定,即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 另一方面显示了夜晚山中的静谧。诗人的心境与春山的环境气氛相契相合。春山中的一切都沉醉在夜的宁静里。月亮升起, 把皎洁的银辉洒向无垠的大地时, 使本来极为幽暗的山林里也突然明亮起来, 惊得山鸟也鸣叫了起来。作者写春山里的“花落”, “月出”, “鸟鸣”, 并不是要来表现山的富有生机, 而是要通过写“动”来突出春涧的幽静。为什么“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 “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被人们注意到, 正是以“静”为前提的。“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是生活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