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3
文档名称:

听课心得体会怎么写.doc

格式:doc   大小:91KB   页数:3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听课心得体会怎么写.doc

上传人:raojun00002 2021/5/26 文件大小:9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听课心得体会怎么写.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听课心得体会怎么写

篇一:语文听课的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语文听课的学教研室在南木中心校举行送教下乡活动。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非常荣幸地参加了这次听课活动。在这次听课学习活动中,我有幸聆听到两位老师精彩的教学,收获很多。看到两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学也可以这样简单。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教师语言的魅力深深地令我折服;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蒋霞老师在教学《窗前的气球》这一课时,她时而表扬学生坐姿好,时而表扬学生懂得的真多。李雪丽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激情洋溢的朗读打下了基础。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
二、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两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蒋霞老师上《窗前的气球》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的内容,低年段的教学重点在于识字与写字,蒋霞老师这节课就用了大半时间进行识字,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只是通过读儿歌,然后用三个词语就了结,如蜻蜓点水,简单明了。而李雪丽老师上的《盘古开天地》这课是人教版三年级的内容,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李雪丽老师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时不是把文章分成一段一段来讲,而是通篇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进行,
而且在复述课文这个环节采用了“思维导图”这个方式,解决了以前很多老师对教学生复述课文的困惑。李雪丽整节课都是引领学生读,没有多余的讲解。
三、活泼的课堂气氛。
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蒋霞和李雪丽老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默契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特别是两位老师都使用了新媒体新技术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两位老师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总之,这次听课学的重要性。在此,我要感谢教研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
篇二:教师听课心得体会范文
听课心得体会 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本学期我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了听课学习。半年间,前后听了二十
几节课。无论是随堂课还是公开课,我都始终牢牢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在听课过程中,
任课教师们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厚丰富的教学语言深深地折服了我,使我感受到自身的
不足,从中受益匪浅。
首先,我觉得,听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新教师听课并不是简单的听老师的教
学内容而是教学意图、教学设计,在听课的过程中更要认真观察并做适当记录。听课不仅要
听,还要看,捕捉授课者和听课者每一个动作、语言和表情,记下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方法。
在听课之后更要及时积极的思考,准确客观的评价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
际,取长补短。
每一位教师都有他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听课过程中,基础部的每一位任课老师都给
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师教学环节严密,各环节和各种操练和交际活动间的交替自然、
紧凑、快捷,从师生互动导入直至课的发(转自: 博旭范文网:听课心得体会怎么写)展、高潮、结束富有节奏感。明快的节奏是提高课
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老师打破了数学课沉闷的问答式,在课堂上组织小组活动。这样一方
面可以在组内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一方面又能在组与组之间产生竞争意识,大大活跃了课
堂气氛,可谓是一举多得。**老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
知识深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
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