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编十七年文学( 1949 ~ 1966 ) 1. 当代文学: 指 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尚在延续的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属于我国的断代文学史之一。中国当代文学既是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延续,同时,它又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开放性的体系,是一个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变革发展的全新的文学历程。 2. 十七年的文学: ( 1949-1966 )实用主义和狂热政治激情的结合,英雄主义情绪高度发扬,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普遍存在,以及民族主义热情占支配的情绪。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承担了特殊的历史内容,国家的权力意志被凌驾于文学之上,作品被强行要求体现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上海的早晨》、《创业史》、《红岩》、《暴风骤雨》等是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3. 文革“十年”文学: ( 1966-1976 ): 万马齐喑,百花凋零。沦为政治斗争工具的主流文学;传递弥足珍贵文学声音的非主流文学(地下文学)。 4. 新时期文学: ( 1976- )当代文学中最富有探索性的阶段。“五四”文学精神回归。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 但文学的浮躁也不可忽视。 5. 第一次文代会: 1949 年7月2 日至 19 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代表 824 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6. 纪要: 1966 年2 月,江青得到林彪的支持,并以林彪的名义在上海召开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会后形成了由江青、张春桥、陈伯达定稿,并由毛泽东审阅修改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纪要》共分十条内容,包括文艺黑线专政论、破除对中外古典文学的迷信、文艺上反对外国修正主义并点名批判了一批文艺作品。纪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下发全党,给以后的文艺界造成极大的祸害。 1979 年5 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关于建议撤销 1966 年2 月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请示》,同意撤销《纪要》。 7. 民间文化形态: 指主要体现出民间立场和民间风格的文化形态,其基本特征是: 一,它是在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产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面貌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虽然在权力面前民间总是以弱势的形态出现,并且在一定限度内被迫接纳权力,并与之相互渗透。但它毕竟属于被统治阶级的“范畴”,而且有着自己独立的历史和传统。二、自由自在是它最基本的审美风格。民间的传统意味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紧紧拥抱生活本身的过程,由此迸发出对生活的爱和憎,对人生欲望的追求,这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条律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三、它既然拥有民间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的传统背景,用政治术语说,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藏污纳垢的形态。 8. 双百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