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陕西省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 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西部强省目标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也是大幅提升综合实力、阔步迈向中等发达省份的重要时期。省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省情认识, 适应时代要求,顺应群众期盼,提出制定《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科学发展上水平(1)“十一五”发展成就。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认真学习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紧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 一心一意谋发展、扎扎实实促和谐、认认真真抓党建, 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努力克服特大地震、雨雪冰冻、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 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 %和 %, 三秦大地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先后建成西汉高速、郑西高铁、榆林机场、引乾济石等重大设施,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秦岭、渭河、汉丹江等生态治理, 基础保障条件显著改善。积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壮大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优势产业, 改造纺织、食品、医药等传统产业, 培育旅游、文化、物流等服务业, 促进关中、陕北、陕南区域协调发展,自主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深化改革开放, 推进国企、农村、科技、文化、卫生、行政等体制改革,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 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保持全省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特别是全省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谋发展、促和谐、奔小康成为思想主流, 创业、创新、创优成为自觉行动, 自我加压、不断赶超、争创一流成为共同意愿。经过五年努力奋斗, 陕西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2)“十二五”发展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 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诸多的风险挑战。立足当前看陕西, “十一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经济欠发达依然是基本省情, 发展不足依然是突出矛盾, 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城乡居民收入尤其是农民收入偏低, 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任务繁重。站在全国看陕西,我省经济发展位次前移、比重上升, 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等, 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资源、科技、人才、区位等优势有待充分发挥,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快速崛起、周边省区奋勇争先,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放眼未来看陕西, 我省仍处于经济发展周期的上升阶段, 蓄积的发展潜能将得到进一步释放,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发展趋势, 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 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集中力量办好一些大事实事,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全省大局和谐稳定。(3)“十二五”总体要求。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着力破解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三大难题,着力构建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农业四大产业体系, 着力实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深化改革开放五大任务, 全面推进富民强省十大工程,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的西部强省,建设绿色、现代、开放、和谐、奋进的新陕西,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要把握以下原则: 必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陕西所有问题的关键,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发挥优势,释放潜能,瞄准先进,实施赶超,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必须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 强化产业融合, 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区域互动,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发展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双拉动,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