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经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 1100-60 0 年左右的诗歌 305首, 其中 6 首为笙诗, 只有题目, 没有诗, 故又称“诗三百”。只有题目共四五百年间的民间歌谣(风)、士大夫作品(雅), 以及祭神的颂辞(颂)。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 其中的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 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其中直陈其事叫赋;譬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多以四言为主, 兼有杂言。诗的内容包括:风( 十五国风: 周南、召南、邶〔bèi〕、墉〔yō 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 huì 〕、曹、豳〔 bīn) 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 叫“十五国风”,有 160 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二雅:大雅、小雅) 唐抄本诗经三种(22 张)“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 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 有诗 105 篇, 其中大雅 31篇, 小雅 74篇。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 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 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颂(三颂:周颂、鲁颂、商颂) “颂”是祭祀乐歌, 分“周颂” 31 篇、“鲁颂”4 篇、“商颂”5 篇,共 40 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流传到春秋, 流传下来的诗, 据说有三千多首, 后来经过孔子删去不合宜的,只剩下三百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了方便,就称它「诗三百」。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 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 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 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现在只剩外传十卷。至于现在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兹引国际君友会王爱君文集《诗经》。集结说关于《诗经》的集结历代说法众多。主要的有以下三种:一、采诗说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左传》。另外在《汉书· 食货志》: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 比其音律, 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出牖户而知天下。”当时的采诗官被称为“行人”( 见于《左传》)。二、献诗说《国语· 周语》: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三、删诗说《史记· 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但是众学者认为此说法不可信,其最大的可能性应该是孔子参加了诗经的编订。详解诗经中的诗歌, 可以确定具体写作年代的不多。大致地说,《颂》和《雅》产生年代较早,基本上都在西周时期;《国风》除《豳风》及“二南”的一部分外,都产生于春秋前期和中期。就诗歌的性质来说,《雅》、《颂》基本上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写作、在特定场合中使用的乐歌,《国风》大多是民歌。只是《小雅》的一部分,与《国风》类似。但必须指出: 我们在这里说的“民歌”, 只是一种泛指; 其特点恰与上述《雅》、《颂》的特点相反, 是由无名作者创作、在社会中流传的普通抒情歌曲。大多数民歌作者的身份不易探究清楚。假如以诗中自述者的身份作为作者的身份,则既包括劳动者、士兵, 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属于“士”和“君子”阶层的人物。“士”在当时属于贵族最低的一级,“君子”则是对贵族的泛称。此外仍有许多无法确定身份的人物。所以只能大致地说, 这种民歌是社会性的群众性的作品。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下面, 我们分别选择若干重要的类型加以介绍《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 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 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如《丰年》中唱道: 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 万亿及秭。为酒为醴, 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 降福孔皆。在丰收的日子里, 人们兴高采烈而又隆盛地祭祀先人, 希望他们赐给更多的福分。而《噫嘻》则描绘了大规模耕作的情形: 噫嘻成王, 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 十千维耦。在广阔的田野上,数万名农夫同时劳动,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同时我们也会想到:在这种强大有力的集体活动中,个人的存在价值是很容易被忽视、被抹杀的。这是在那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和经济条件下必须付出的代价。《大雅》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