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蒹葭微课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初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读懂意思。深读在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读中释义,读中品味,从而得到一种能力,得到一种欣赏古诗文的方法。其中伴随着教师的启发、引导、提问、解说、画诗、唱诗等活动一起进行的,朗读带动讲解,讲解促进朗读。从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对诗歌意象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采用听读、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内容,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诗歌。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从文中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法与学法
1.重视学生用情感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表达的勇气和习惯。
3.运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
4.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2.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行式。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导入
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
二.师生配乐共读,边读边想像意境 ,为诗配画。
读前: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朴的气息。
三.整体感知:《蒹葭》选自《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
四.绘意境
过渡:这首诗的美在于意境的打造,河水曲折悠长,伊人在水一方,意境优美迷蒙。老师也请同学在课余时间为诗配了画,下面请同学展示并用诗意的语言描述这首诗的意境。
,并描述意境。
示例: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
,师述意境。
清秋之晨,河畔间芦苇苍苍,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渭河上秋水浩渺,清虚寂寥。我在河畔凝望对岸的你,一条渭河使"你"被阻隔。秋水啊,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面。
白雾迷离,芦苇的背后还是苍苍的芦苇,我看见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我逆流顺流的追寻你的踪迹,你似乎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我能望穿秋水吗?
踏过河岸,我能见到了什么?村庄,炊烟,还是阡陌,还是苍苍的芦苇?我读到了你寂寞中的美丽,读到了你心底的惆怅。那白雾中笼罩着你的悲伤,浅浅淡淡,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