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建议]建议和提议.doc

格式:doc   大小:28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建议]建议和提议.doc

上传人:沙漠骆驼 2021/5/27 文件大小:2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建议]建议和提议.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建议]建议和提议
[建议]建议和提议
改革高校教师考核方式的建议目前,许多高校教师的考核方式都是机械地计算分数。将各类教授、副教授、讲师划分为几个等级,然后规定每个等级的分数,由班级类别、支付的项目费、发表的论文数量组成。在我看来,这种考核方式完全是机械的。这样一来,教师的精力主要用来获取相应年级的考核分数。这样下去,高校的师资质量会下降,高校的水平必然下降。
其实评估高校教师,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在就业方面,应该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和面试。第二,明确责任。比如开展某个学科方向的研究工作,招研究生,上课。三年后做个评估,看是否符合被录用的要求。第三,严格的晋升制度。晋升条件要严格,符合晋升条件的才能晋升,不符合晋升条件的不予晋升。晋升也应该由一个特别委员会进行评估。现在要提倡创新精神,自主创新。如果教师在没有宽松学术环境的情况下,设法追求成绩,如何创新,如何培养优秀学生。
要成为世界级或高水平的大学,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和大量的硕士。而这样的团队,绝不是现在的机械计算分数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来的。因此,有必要改革现行的高校教师考核方法。利用好任用和晋升两个层面,营造浓厚创新的学术研究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Xi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徐中)
研究生教育应实行“导师负责制”
近年来,研究生培养由过去严格执行的“导师负责制”转变为所谓的“导师小组制”。这种“集体导师制”弊大于利。主要问题是本质上是一种“本科”培养模式。如果导师责任心稍有欠缺(这种责任心的缺失在导师水平缺乏严格的考量机制,导师教学过错缺乏调查机制的情况下相当普遍),那么研究生对督导的关注度较低,基本放任自流就不是个别现象了。所以在相同的知识背景和学术平台上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自然是批的,普通的,一般的。因此,作者建议:
(一)严格执行“导师负责制”。2005年11月,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文理工作委员会2005学术年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会议的主要精神是严格落实导师负责制。从“导师负责制”的原意来看,这里所说的“导师”应该不是“集体”意义上的导师,而是“个人”意义上的导师,或者至少主要是“个人”意义上的导师。
(二)实行个人导师自主培养研究生。要充分认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本质区别,尊重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规律,改变目前“本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围绕学术个性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落实个人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自主权。
(三)导师负责制应该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导师有独立培养研究生的权利,并不意味着这种权利没有限制。权责统一,对教官的培训行为要实行“目标管理”。导师必须为自己的培养任务设定一个详细、明确、最好是量化的目标,任务的完成必须经过学位委员会的严格审核确认。
(4)研究生管理制度应与导师责任相匹配
导师负责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本文仅提出一个大概的思路。要实施,需要科学细致的研究论证和认真规范的实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这种“导师负责制”是搞好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竞争意识、学术个性和自主创新精神的人才
的较好途径,应该科学实施和贯彻。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郭)
高校工程专业教育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教育质量仍存在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