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佛家经典禅语静心
【反省过失】常能反省自己而无过失,即得解脱自在。
【可怕的心魔】阻碍他人走正,或破坏他人发善心、做善事的人,就叫做「魔」。外魔不可怕,最怕的是内心的魔——自己内心起了扰乱,不仅障碍他人,也障碍自己。
【世事无常】眾生常流转於愚痴生死中,醉生梦死,只求「现在生」的享受,以致造诸恶业、虚掷时光而毫无警觉。殊不知「明月不常圆,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常念人生「无常」,世事常於瞬间变化,不可耽著眼前的欲乐。
【深入了解佛法】有些人不了解佛法,以為有苦恼或不幸的人才需要宗教;以為佛教是消极、逃避现实的,这是错误的观念。其实是有知识、有志节,要追求宇宙真諦、深讨生命奥祕之士,需要了解宗教——尤其是佛教。
【感谢天意】若常常受到挫折,也要感谢天意的磨练。
【欢喜付出】要做菩萨,就要发恒常心。菩萨决不把「付出」当成苦事,而是抱持游戏人间的欢喜心去付出。
【三毒的破坏】人生有烦恼,皆源於人心有三毒。毒者,破坏也!世间之所以战乱相连,国家动盪不安、社会奢靡不振、事业败落、感情破裂,都是因贪、瞋、痴三毒所引起。
【活在天地间】生活在天地之间,若只是随波逐流,让身躯随著时间而生老病死,这是没有意义人生。所以,我们应配合社会环境的教育及古今圣贤的引导,好好探究人生意义何在及「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问题。
【选择要正确】心一定要专,选择必定要正确;若朝三暮四,时时从头开始,将永远停留在原地而跨不出一步。
【移民如换水土】移民好比将一棵土生土长、枝椏正茂盛的树木移植他处,除了得适应新的水土外,还必须面对新的节气时序;而且能否如在故土般成长茁壮,仍是个未知数!
【化小爱為大爱】爱本来就无穷无尽,扩大可以利益天下,增长慧命;缩小则成自私自利,增长恶业。
【无色彩的爱】无色彩的爱——「时」不计长短,「地」不分远近,「人」不分宗教与种族,只要有苦难,我们看得到、听得到、做得到,都应尽量去付出,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乾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时日莫空过】一个人在世间做了多少事,就等於寿命有多长。因此必须与时间竞争,切莫使时日空过。
【职业与志业】所谓职业,是為生活而工作,是被动的办事;办公时间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迟到早退,公务就算完成。而志业则是没有上班时间,更没有下班时刻,虽然不需打卡,却是分秒善尽义务,一切都出於自愿。
【凡事靠自己】怎样才能消业、消灾?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鐘即消一分灾。凡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业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灾解厄。
【把是非当教育】若要常常保持心的快乐,就不要把人事当是非,应把是非当教育,以增进待人处世常识。如果把人事当是非,心将永远狠痛苦。
【何谓功德无量?】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力德无量」。
【不毁谤同道】修行除了自度之外,还要度人;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财欲是祸水】世间人為了财物,造作无量罪业,所以有句话说:「财欲是祸水。」学佛应认清:世间财物只是给予人们资生而非典藏,要能提起慈悲心、欢喜心、勇猛心而行善嘉捨布施。
【爱人与被爱】爱人与被爱都是幸福的。但是这分爱必须「清净无杂染」——付出者无所求,接受者不贪婪;施与受者都无烦恼,彼此皆自在。
【步入解脱门】平常要多调伏自己的心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若能降伏「忧烦」的魔军,看淡世间的利欲,得时不贪著,失时无掛碍,这才是步入解脱门。
【持忍一切好办】忍,是帮助你做好事、修好行的最大力量。能持忍者,没有什麼事办不到。
【去除三毒】佛法狠简单,只要去除贪、瞋、痴三毒,就可以明心见性。眾生烦恼多,所以佛陀才开啟八万四千法门,对治眾生的八万四千烦恼。
【行善要及时】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心贼害人害己】极兄大恶,莫过於自我心中的烦恼贼;它常在我们毫无防备之下,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
【莫虚度光阴】人一旦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精神就会委靡不振,生命也就失去意义。
【放弃忧愁惶恐】人一旦生活在忧愁惶恐中,就狠容易丧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与逃避的深渊。
【稳住最终目标】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灰濛濛、气冷冷的时侯,只要能将最终目标稳定住,就能像冬天的太阳一样,感觉狠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