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docx

上传人:1017848967 2021/5/29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突然有一天我瞥到了“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我才幡然醒悟,如果我不懂得学习,那么无论如何思考,我都无法找到答案,反而困惑还将越来越多,因而我翻开了《中国哲学史》。
  这段回忆无疑是苦涩的,但苦涩的回忆亦不止这一段。在理想社会诞生前,每个人在这一辈子里都或多或少会成为受害者;有时也正是因为当过受害者,体会了这种痛苦,才不忍心再施害于他人。
  孔子一生倡导的“仁”,就是希望人们都能以己之所爱推己及人,以己之所恶勿施于人。
  因为我了解那种痛苦,因此后来我也总是提醒自己要努力、不让别人承受相同的痛苦;不过那时仅仅是出于同情而并不明白自己的思想根源,并且有时也仍会因为过去的经历而感到痛苦。
  但在体会了孔子对仁的解释后,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在做什么,也明白了这种行为的意义是什么。所以每当我感受到一种痛苦,我就把这种感觉记住并提醒自己将来不许这么对别人;每当我感受到一种快乐,我也会提醒自己尽己所能让别人也拥有之,就像我们得知歹徒行凶时会义愤填膺,而看到弱者获助时会心满意足。这样的观念让我经常活在阳光之下,因为这就仿佛是在拯救自己,同时也是在践行一种伟大的价值情怀。
  现在人们总觉得生活没有安全感,总是害怕别人会伤害自己,究其根本,在于社会尚未能很好地践行“仁”的观念。试想中国之十三亿人,任何一个小小的善意举动乘以十三亿,其社会意义都会是巨大的;然而虽然所有人都知道人性向往的是什么,却不能都做到推己及人。
  何时才该感到幸福?怎样才能算作成功?其实问题的答案高中时就已经从我的眼前掠过,但直到读到《中国哲学史》中庄子那一章时我才意识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纵然鹏拥极致之大而蜩与学鸠仅极致之小,但其是否快乐应以是否顺应了天性为标准,如果从顺应天性的角度来评判快乐,则“大鹏无以自身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独一无二的追求,故我们应当以此作为真正的生活准绳,所谓“盖物之性至不相同,一物有一物所认为之好,不必强同亦不可强同”。然而现在又有多少人的生活是否被束缚于不适于自己天性的规范或要求中呢?
  很多人会以“我这是为你好”为理由去强迫你执行或是接受一些东西,或许后来你妥协并确实拥有了他们眼中的“快乐”和“成功”,但你真的可以做到听不见心里的声音吗?
  “譬犹中央之帝,名曰混沌,本无七窍;若强鉴之,则七窍开而混沌已死矣”。如果他们真的是为你好,那就让他们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真的在追求成功与幸福,那就鼓起勇气飞向适合自己的天空,去做自己能用心感受到的事情:想父母了就给他俩打个电话,遇到中意的人了就去追求,想出去走走就不要考虑白天或者黑夜,想去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