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文档名称:

上海品牌现状.docx

格式:docx   大小:211KB   页数:6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上海品牌现状.docx

上传人:持之以恒 2021/6/6 文件大小:21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上海品牌现状.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上海品牌现状
上海:
上海品牌现状
在商务部对外公告“2005至2006年商务部重点扶持的出口品牌”名录中入榜品牌区域构成,基本与各地外向型经济发展状况和出口品牌建设水平一致。而上海却是个例外,2004年上海的出口量在全国排名第三而品牌的数量却仅排名第六,两者形成明显的倒挂,显然支撑上海庞大出口量的是外资企业源源不断的供给,而上海本土企业的发展并不乐观(上海本质)。
上海品牌现状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老品牌走向衰落
在这份名录中,一心想打造“中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却只有6家企业上榜。而现已失效的原外经贸部公布的118家”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名牌出口商品”中,上海有9家企业上榜,比现在还多3家。若将两份名录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让老一辈上海人乃至国人倍感骄傲的永久自行车、中华铅笔、上菱冰箱 幸福摩托、New-EST(箱包)、BUNIPER HARVEST(丰收)搪瓷器皿等老名牌,已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永久、凤凰自行车,上菱、双鹿电冰箱,红灯、美多收录机、上海牌轿车、佳美洗衣粉、美加净牙膏、霞飞化妆品……这些当年叱咤一时的上海老品牌,大多已成明日黄花。此消彼长,意味着上海企业的群体性失落已勿庸置疑。
知名品牌含金量低
从50年代到80年代,上海一直是全国工商业的龙头,涌现出大量享誉全国的着名品牌。到如今,上海还有30多个全国着名品牌,但是这30多个品牌的含金量加起来,还及不上一个海尔。
合资品牌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上海从理论界到一些政府部门出现这样一种倾向,就是把中外合资生产的“上海夏普”、“上海三菱”、“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算作上海的自有品牌。这些品牌合作多年,中方至今没有掌握真正的核心技术,产品的要件部分还是被外方牢牢把持,他们看中的,无非是低廉的生产成本和庞大的中国市场。如果中方不在核心部件上强力攻关,迅速实现更为彻底的国产化,这样的品牌即便被冠以“上海”两个字,对品牌自身来说,更多的也只是一个虚名。
上海政府行为及政策
整体目标和方向
《上海品牌、商标发展纲要》的总体目标是:经过7年的努力,完善、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商标管理、服务和执行体系,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趋势;以企业商标培育、发展为主体,以驰名商标、着名商标、知名商标为核心,以第三产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领域、房地产业、特色农业为重点,将上海建成全国的品牌运作及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商标服务科教兴市、知识产权战略及促进经济的积极作用,使上海拥有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国际知名商标,突显上海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培育自主品牌、共创知名品牌、引进国内外名牌。
上海第二产业的发展受到成本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政策约束。突破这些制约,明确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是摆在上海面前的重大课题。第三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以空港、深水港等功能性大项目为载体,扩大服务业开放,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二产业的发展,关键是要依托大项目、大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加快培育大企业、大品牌,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上海特别要在培育自主品牌上下工夫。上海拥有吸引国际着名品牌的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引进国外品牌往往比培育本土品牌能更快地产生效益,因而更要重视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
发展服务业品牌、重塑消费类品牌、打造上海城市文化品牌。
重塑上海消费类商品品牌:例如,服装服饰类(包括皮革制成的服装服饰和皮具,鞋类),食品酒类,药品,保健食品,体育用品,健身用品类,家用电器类,电子类,通讯产品类,洗涤用品,化妆,美容,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类,新型混合材料类。发展服务业品牌: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目标,对上海金融业、贸易业等服务行业的品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上海企业在这些行业中更容易在国内取得竞争优势,从而有可能成为上海企业品牌走向国际化的先行者。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在创造品牌溢价上具有更多的优势。上海l0大服务业商品品牌:金融类,信息技术,现代物流,航空服务,商贸流通,社会事业,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房地产,旅游,会展。打造上海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景观体育”新品牌,上海图书馆讲座,输出上海优秀院团的经典剧目,国际艺术节,国际服装文化节、旅游节等。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品牌,是推进上海品牌战略、商标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点,向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延伸,由此形成三大产业建构的核心产业链,三大产业循环互动,齐头并进,呈现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进而为之,退而有序”,通过资本运营,发挥整体优势,把上海的资源和财力集中到优势产品和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