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英汉文化中的禁忌英汉语言禁忌的建构与解构摘要: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和心理现象, 其中语言禁忌尤为引人注目, 涉及语言灵物崇拜和语言的禁用与代用( 委婉语)。本文以英汉日常交际语言中的禁忌语为对比素材, 从语用、跨文化交际、心理、哲学和社会发展演变的多视角分析论证英汉语言禁忌现象的特征、异同、积极与消极功能及近年发展趋势。研究显示, 人们的禁忌文化心理支配了英汉禁忌语的出现、使用, 交际的语用需要使代用形式委婉语得以传播延续, 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文化产品成为“第四媒体”、社会的价值观及经济的变化发展促使禁忌语现象发生奇妙多彩的变化, 委婉语成为禁忌语的主要表现载体, 成为社会交往中一定意义的润滑剂。对英汉语言禁忌的研究不仅有益于跨文化交际研究,也有益于宏观语言研究和人类语言认知机制研究。关键词:禁忌语言禁忌委婉语心理文化一. 引言禁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英文对应词是“ taboo ”(“塔布, 塔怖”), 表示“禁止”或“抑制”, 它源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原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1777 年由英国航海家库克(james cook) 引入到英语中。早在我载:“及拘者为之, 则牵与禁忌, 泥于小数, 舍人事而任鬼神。”(见《汉书• 艺文志》)禁忌事物五花八门,与人们生活和日常交际紧密相连, 包括把自然力、自然物( 星月、雷电等) 看作神圣不可侵犯, 形成有关它们的禁忌观念和行为; 对某些动植物的禁冲犯观念; 对祖先、神灵等的崇拜所产生的神灵象征与祖先遗物禁忌等等。禁忌一般通过口头传承和社会示范流传延续。语言禁忌在诸多禁忌中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 这不仅在于“语言避讳”的普遍存在, 而且许多交际和日常生活的禁忌与语言载体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 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低下, 征服自然的能力很弱, 因而难以解释许多现象和自然力, 往往把语言与某些自然现象、祸福联系起来,赋予语言一种“它本身没有的、超人的感觉和超人的力量, 社会成员竟以为语言本身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1]337 ,语言灵物崇拜(fetishism) 和语言禁忌应运而生。作为自然语言的英语、汉语亦不例外。当今全球化时代, 随着人们使用英汉语进行双向交际交流的日益频繁, 英汉语言禁忌已成为我们研究语言认知机制和发展规律、研究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窗口, 正日益受到语言学习( 交流)者、教学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视以保证有效、成功、得体的交际。本研究不局限于社会语言学范畴, 同时结合心理学、语用学、人类学、哲学、跨文化交际理论的相关观点, 对英汉语的语言禁忌现象进行多视角的动态考察对比、审视。二、对比研究与讨论 1. 英汉语言禁忌之共性特征无论是古代因神圣、不洁观念或者图腾崇拜、灵物崇拜或祖先崇拜, 还是后世吉凶福祸观念, 由于人类所经历的原始采集、畜牧和农业有许多相似因素, 英汉语言的禁忌有不少相似相近处, 其心理反映都是一个“忌”字,体现在( 1 )避而不说或采取避讳(委婉语)的形式( euphemism );(2) 语言灵物崇拜。英汉语言禁忌现象在下列方面存在较多共同点: (1) 神灵圣人名禁忌。除严肃庄严场合外, 英美人为避免触犯上帝与魔鬼撒旦,一般要使用如 old gentleman in black, old harry, god of this world, his sable majesty 等委婉说法,如违反此禁忌会受到人们的责备与回避[2]429 。在中国, 也有所谓国讳圣讳, 封建社会帝王名、圣人名必须避讳, 如孔子之名丘、老子之名耳、孟子之名轲、周公之名旦都要避讳。 (2) 对生老病死的禁忌。人类对死亡的共识是“一种不幸、一种灾祸”,英汉语在此方面颇多相似处。与汉语禁忌相似, 用英语直接谈论严重的疾病、生育和死亡是一种忌讳,如癌症(cancer) ,常改用“ terminally ill ”,或“ the big c”等委婉说法。就是常见的“怀孕”,英语中亦多以下列方式表达: she is "expecting". ( 她在“待产”中。) she is "in a delicate condition". ( 她正“怀孕中”。) she is "well-along". (她“心满意足”。) she is about to have a "blessed event". ( 她不久会有“喜事”。) she is about to be "in the family way". ( 她不久就要成为“家庭一族”。) 汉语也会说“她有喜了”、“她有了”、“要做妈了”。另外, 虽然同是“怀孕”, 但未婚的女性在不希望的情形下怀孕时,英语说: 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