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月经过多(月经量大)的辨证要点及辨证治疗月经过多是指月经量较正常增多,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而周期基本正常者。一般认为超过 100ml 为月经过多,又称“经水过多”或“月水过多”。月经过多大多是良性病证,但可导致贫血,引发情绪低落,不善交际。本病常见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引起的月经过多,或子宫肌瘤,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引起的月经过多。【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月经先期基本相同,主要是气虚统摄无权,或血热妄行, 或冲任不固,或淤血内阻,血不循经。由于素体虚弱,或饮食劳倦,久病伤脾, 使中气虚弱,经行之际吗,气随血泄,气虚益甚,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统摄,而致经血量多;或因素体阳盛,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或过食辛燥血之品,或外感邪热,扰动血海,血热妄行,损伤血络,冲任不固,流溢脉外,以致经血量多; 或久郁血滞,经产损伤,瘀血停留,积于冲任,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以致月经量多。【诊断要点】一、西医诊断要点 1、病史有大病久病,精神刺激,饮食不节,经期,产后感邪或不禁房事史;或宫内节育器避孕史。 2、月经量明显增多,超过 100ml 。月经周期,经期正常,经期的出血量明显多于以往,或伴有痛经,不孕,癓瘕;失血多,病程长者,可有血虚之象。 3 、检查妇科检查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盆腔器官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子宫肌瘤患者的子宫体增大,质较硬,形态不规则,或可触及肿瘤结节;盆腔炎患者多有子宫体压痛,附件增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子宫大小基本正常,多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子宫骶骨韧带,主韧带等处可触到痛性结节。实验室检查可做卵巢功能测定,血液分析等检查。其他检查如B超盆腔扫描,子宫内膜病理检查,纤维内镜,子宫碘油造影可帮助诊断。卵巢功能测定及子宫内膜病理检查,有助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诊断。 B超检查对盆腔器质性病变有参考意义。宫腔镜检查可明确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等疾病的诊断。二、中医辨证要点以月经量明显增多而周期,经期正常为辨证要点,结合经色和经质的变化及全身证候分辨虚实,寒热。经血量多,色淡,质清稀,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属气虚;经血量多,色鲜红或紫红,质粘稠,口渴便结,舌红,脉数,属血热;经血量多,色黯有块,伴小腹疼痛,舌紫脉涩属血瘀证。三、鉴别诊断本病临床须与崩漏鉴别,崩漏在大量阴道出血时的症状与月经过多相似,但崩漏的特点在于周期,经期,经量均发生严重的紊乱。崩漏的出血无周期性,有时伴有经期延长,淋漓日久不能自然停止,与月经过多的有周期性出血和正常的经期显然不同,通过病史,发病经过等的询问,结合临床症状,不难鉴别。【辨证施治】一、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应掌握经期与平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平时治本以调经为主,经期需要辨证施治,固冲止血为主,需标本同治。目的在于减少血量, 防止失血伤阴。平时应根据辨证,多采用益气,清热,养阴,化瘀等法以治本, 慎用温燥动血之品,以免增加出血量。 1、气虚证主症:行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乏力,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脉缓虚弱。治法:治以补气升提,固冲止血。方药:方用举元煎或安冲汤加升麻。常用药物;如黄芪,人参,白术,茯苓, 生地,当归,升麻,柴胡,煅龙牡,血余炭,炮姜,芍药,阿胶等。若正值经期血量多者,酌加阿胶,艾炭,炮姜,乌贼骨,以固涩止血;如经行有块,下腹痛者,加泽兰,益母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