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谈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一、高职“两课”教学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人生观、价值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作为专门担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说,更是深有体会。从2004年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到2005年的新课改。每年每学期省市级都要组织两课教学科研的课程培训,可见力度之大。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健康成长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和活力。高校是培养合格大学生的主要基地,而“两课”教师则是承担这重要使命和职责的旗手,责任更重,影响更大。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以及社会对高职存在偏见等原因。高职招生在高等院校中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学生入学分数普遍较低,由于学生文化课素质在大学生整体中居于底部水平,这就决定了高职“两课”的教学对象同普通本科在文化层次上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重点表现在学生对“两课”理论的接受能力较弱,而传统的“两课”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互动。更是让高职生在主观上对“两课”产生极大的抵触。因此。根据“高职”生源的特殊性去设计、进行“两课”教学改革,使“两课”在最大的限度上贴近高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是当前“两课”教学的当务之急。二、上好“两课”,关键在于教学改革与创新要真正上好“两课”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从客观方面看,“两课”教育内容及观念与当今快速发展变革的社会现实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落差”,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或老百姓不满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两课”教学的实效: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普遍认为传统“两课”授课内容过于枯燥,或是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因此很难产生兴趣。在这种困局下,唯有通过有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去提高“两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真正达到使“两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来说,应从三个方面做起:首先,提高教师素质是上好“两课”的前提。就“两课”教学而言,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人文、社科类课程范畴。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近代史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为基础。相对其他专业课程来说,这样一门涉及内容庞大、学科复杂的学科,要真正地吃透,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不少教师在理论功底上是相对欠缺的,而一个优秀的“两课”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广博的知识含量,关注最前沿的学科走向,有着敏锐的政治气息。另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两课”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大道理是不行的,只有首先使自己先成为政治强、作风正的教师,才能真正影响学生,要在教学和科研中,既体现学术水准,又体现人文关怀和为人师表。所以上好“两课”,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完善对教师考核体系和培训工作,增加“两课”教师集体备课或外出参观学、学历水平和整体素质,这是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的前提。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是上好“两课”的关键。“两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教育部统一规划安排的,但各院校、各系、各专业的学生实际情况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