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老鼠捉猫 “猫”捉“老鼠”
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物质生活的改善、媒体文化的立体浸润等多种客观条件的变化,孩子们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已经逐渐前移,小学高年级阶段不少孩子开始悄悄地步入了青春期的门槛。正如詹姆士・杜布森在《预备青春期》一书所言,青春期如同一场球赛,家长和老师就是球队的教练,对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要抓住这场比赛开始之前的最后“训练期间”,利用这个机会提供指导,让孩子能赢得这场比赛。三年前,我也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赛前指导”。2008年4月13日,星期日昨天早晨,一位家长打电话给我,告诉我班里一位男生近来几次发短信给她女儿,言辞极为暧昧。前天夜里又发信说:“我喜欢你,你别喜欢别的男生”。所幸的是,她女儿回的短信还算义正词严。另外,她还告诉我该男生在班级里发起号召,建了一个班级QQ群,群里已有很多同学,她用女儿的QQ传文件给同事时无意中也进群看了看,发现群里的言论很不干净,有的粗俗得不堪入目。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家长,除了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不良影响外,她也担心其他孩子渐渐学坏,所以一大早就急急忙忙给我电话。听到这个消息,我很是一惊。她所说的那名男生一直是我们几位任课教师心目中的乖男孩,平常文质彬彬、勤勤恳恳,在班级中文静得如女孩一般,成绩也优秀,通常都是老师表扬的对象、树立的典型人物。这样的学生班里班外反差如此大,怎么能不令人诧异!这位家长因为自己工作忙,孩子的爸爸不在本地工作,老人又在乡下,为了方便与孩子联系,向我们申请允许她给孩子配个小灵通。当初我们考虑到实际情况,默许了她的要求,同时提出该生在校六小时期间不允许开机,课间不允许在同学面前拿出来玩。鉴于这样的情况,我建议这位家长先找个合适的理由不动声色把孩子用的小灵通收回,同时告诉她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有些举动家长要正确看待,既不能拔高上纲上线,又不能掉以轻心,关键在于家校配合,积极引导,让孩子健康、快乐的度过人生的这一关键阶段。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班里孩子的思想动态,我请这位家长将孩子们建立的班级群的QQ号发给了我,我想试着加入,探个虚实。昨天下午,我将自己的其中一个QQ号的资料做了些改动,以班级一员的身份申请加入班级群。在我提出申请约一小时后,居然还就让我进了群。我进去后,立即让自己处于“离开”状态,看孩子们在群里说些啥。群里在线的孩子还不少,我数了一下,有十几个呢。他们海阔天空,东谈西扯,毫无主题,一会儿争论这,一会儿吵闹那,确有不少污言秽语。有时也谈些青春期的敏感话题,虽然遮遮掩掩,把自己朦胧的念头表露得极为含蓄,但字里行间还是能窥出端倪。我静静地呆在一边,好似一只悠闲的“猫”在看一群“鼠”嬉戏。也许是我的不动声色使他们有了些警觉,“群主”立即发布紧急公告,声称可能是老师进了群,提醒群里所有的人收敛自己的言行,一会儿的功夫,群里安静了,一个个纷纷下线,我也只得撤退。今天早上,我又上线了。打开QQ,发现自己已被踢出了班级群,无奈之下向几个“群众”发出了加为好友的申请,可惜都是无功而返,他们对我的号码保持了高度的警戒,无人理我。我不得不佩服小家伙们群纪的严明和他们一致对外的高度统一。万般无奈,我求救于打电话的那位家长,让她把女儿的QQ号和密码告诉我,同时请她配合,不让孩子用电脑。我又顺利地“隐身”进群了,群公告栏内容变了:“警报解除,危险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