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急性起病,主要是发热,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疼等症状。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较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手足口病概述病原体引发 HFMD 的肠道病毒有 20 多种(型),柯萨奇病毒 A组的 16 、4、5、9、 10 型, B组的 2、5型,以及肠道病毒 71 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其中以柯萨奇病毒 A16 型( Cox A16 )和肠道病毒 71 型( EV 71 )最为常见。流行情况?截至到 5月2日安徽阜阳共确诊 HFMD 病人 3736 例,死亡 22 例, 1460 例已经痊愈出院,还有 30 例重症病人, 12 例病危。?5月2日卫生部已正式将 HFMD 定为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5月4日广东省报告 925 例,其中 3例死亡。?5月4日湖南省报告 368 例,尚无死亡病例。?其他省份也经陆续有报道感染者。 HFMD 的潜伏期为 2~7 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潜伏期 HFMD 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 1~ 2 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 3~5 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传染源 HFMD 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传播方式易感人群人群对引起 HFMD 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 人群可反复感染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 HFMD 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据国外文献报道,每隔 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