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校园暴力
研究背景 :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 比如马加爵事件、 广东开平校园事
件以及邯郸市 26 中事件等, 己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 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研究
会所进行的资料统计显示, 最近几年时间里, 青少年所进行的犯罪活动己在全国
范围内总的刑事犯罪案中占到七成以上, 其中在校学生所进行的犯罪活动又在青
少年总犯罪活动之中占到七成以上。 在 2011 年 1 月 10 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
发布的我国在 “十五” 规划期间的研究青少年发展状况以及趋势的报告之中表示,
在“十五” 规划期间青少年进行犯罪活动在总数上呈现上涨的势头, 未成年人员
的犯罪案件日益突出, 在 5 年的时间里上升了六十八个百分点。 校园暴力事件频
现,给师生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造成了严重危害,己引起社会各界特别
是教育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校园暴力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更是对其直接参与者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和生理创伤。对于校园暴力的实施者来
说, 由于长期欺负别人, 其内心得到极大满足, 以自我中心, 对同学缺少同情心;
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有的甚至形成
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伤害更不可小视, 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
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 并且容易留下心理阴影, 且长期难以平复。 有的
受害者甚至在最后转变为施暴者, 形成人格上的创伤。 同时, 校园暴力也会影响
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 对其他未参与校园暴力的大多数学生造成消极的心理
影响。 所以, 我们必须正视并加以制止和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这不仅需要
学校、家长的努力,也需要政府、媒体等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帮助。
在校园暴力中, 没有施暴者, 就没有受害者, 施暴者在校园暴力中有着极其
重要且特殊的地位。 并且, 施暴者大多以群体的形式进行施暴。 群体暴力行为往
往比个人暴力行为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 本研究将着重对施暴群体的人格
特质、价值取向、同学关系、学习状况、家庭环境等因素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
以研究施暴群体的施暴动因、 施暴手段, 及施暴后的心理状态等。 并依据研究结
果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减少和控制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研究意义: ( 1) 理论上 : 目前,国内各中小学校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的教育比较抽象和笼统, 教育内容有些滞后, 实效性不强。 面对校园暴力的特
殊性和严重性, 学校必须加强对在校学生的道德法制、 生命安全和自我保护等多
方面的教育, 以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本研究提出的解决
对策有助于教育机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 从而提出新
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