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前言
中国文学发展至今,它经历了言志、情志合一、抒情、娱乐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
阶段的文人的审美心态历程。就南北朝末年而言,南朝看重的是文学的娱乐性,而北朝看
重的则是文学的情志性。随着对文学的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北朝文学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拓
展和挖掘,特别是从鲁迅、刘师培、萧涤非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辛苦开拓,北朝文学在文
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但仍然显得单薄。经钱钟书、王瑶、曹道衡等现当代专家的进一
步的挖掘,北朝文学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但学者们所关注的多是北朝文学的整体风貌,
而对具体的作家鲜有详切的论述,这固然是北朝文学创作的个体的缺乏所致,更重要的是
我们常常是以南朝为正统文化之所在,而把北朝仅仅作为其附庸之思想的指导下所产生的
结果。更有甚者是站在后来的文学现象的基础上来观察分析北朝的文学现象,这是本末倒
置的,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卢思道作为文学史链条上的一环,特别是作为北朝作家
的重要人物,是很有研究意义的。自古至今,对卢思道的分析评价多是只言片语,很少有
系统的论述,除去上述的原因之外,卢思道的作品散佚过多也是重要的原因,卢思道原有
集三十卷,但后来绝大部分都己散亡,余下作品大多保存在《文苑英华》、《初学记》中,
明代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仅重辑为一卷,目前卢思道的文赋保存在清人严可均
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他的诗歌多保存在逮钦立辑的《先秦汉魏晋南北
朝诗》中,今人祝尚书收罗文献典籍著有《卢思道集》校注》较为完备。对卢思道及其
诗歌的分析研究论文只有一篇即倪其心先生在《文学遗产》年第二期上发表的《关于
卢思道及其诗歌》,在这篇论文中,倪其心先生分析了卢思道的生卒年限,卢思道的诗歌
创作的大体年代,诗歌的特点是形式上重用事,内容上“从表现才学向抒写胸襟发展”。
有关南北朝文学史著作中,对卢思道的诗文设专节论述的则有曹道衡、沈玉成先生的《南
北朝文学史》和周建江的《北朝文学史》,这两部书都分析了卢思道诗歌的清丽特点和文
的历史价值,但是对于卢思道的文学思想的来源以及卢思道诗歌的悲慨格调,诗歌主体思
想,诗性结构则鲜有系统论述,对于’‘思逆的文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我认为
对于卢思道的整体研究还有必要做一些开拓性的工作。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
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
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口“师签字末
签字日期年少月穿日签字日”‘年厂月钟
中文摘要
北朝文学从十六国时代到隋朝,经历了荒芜、复苏、繁荣的艰难历程,展示了其质朴
无华的不同于南方诗文欲丽的文学特征。在国家分合南北交融的历史变化中,北方文学长
期处于仰望南朝文学颈背的境地,而这种境地的改变则是从卢思道、薛道衡等北地作家的
突起而初见端倪的。由于对文学切入点的不同,它给我们带来了五彩斑斓的风景,正所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地各不同”也。站在北朝文学的视点上,特别是站在北朝末年
本土作家这一文学视点上,远瞻南朝文学,近视北朝文学,更能体味到卢思道这枝出墙红
杏的魅力。
卢思道出身地胃高华,又兼有儒学家传,儒家学优致仕的观念较为强烈,有较浓的功
名意识和进取精神,故而其十五岁游学于邺都,结交邢邵、魏收、杨惜等诸贤与时望,得
众人赞誉,但其自视过高而又不持操行的狂放品格,使得他在官场行走不畅,犹如经行丛
林之中,不辨方向,尽管他始终都有济家邦,觅功名的入世情志,但最终换来的却是辛苦、
徒劳的感慨尽管他始终都有凌太清、齐荣辱的豁达的人生态度,但最终感觉到的却是“大
块劳我以生”的无奈。
卢思道的文学思想一是来源于其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合一的文化精神,二是南北的
文学思想对其的影响,三是邺城文学集团的出现。
卢思道的诗风清朗,疏阔,其始终坚守北方的粗犷质实为主要特征的悲慨个体情思,
词义刚贞而又不失清丽之风,情真意切而又不失高蹈志气。首先作家的诗歌的悲慨格调是
言志传统的重要内容,作家在对国家、个人生命的关照中,一是采取外化的方式直抒对社
会人生的感悟和体验二是采取内敛的方式来委婉地表达自我情怀的不能实现转而对隐逸
的向往。其次,作家的悲慨体验蕴含于作家的时空体验中,作家善写时间的两极意象,进
而结合空间体验,形成一个时空交错的审美参照,以时空转变来抒发其内心的悲慨。在作
家主体的分析中,我把卢思道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