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9章 暑 温
广西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1
1、定义:由暑热病邪引起的,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传变迅速、易耗气伤津,多化火、动风、生痰之变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
2、沿革:
《内经》中有病暑之名:“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叶天士明确提出了“夏暑发自阳明”及“暑必兼湿”的见解,突出了暑病的病理特点。
吴鞠通《温病条辨》首创暑温之名, 认为是“暑病之偏于热者”。
概述
2
3、类型:
暑温兼湿
暑温兼外寒
冒暑、暑秽、暑厥、暑风、 暑瘵等
暑温本病
暑温兼证
暑温类证
3
4、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
发生于夏季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以及热性病等。
4
病因病机
一、病因发病
1、病因:暑热病邪
挟湿 ——暑湿病邪
2、发病条件:
天气炎热
外界条件
体内条件
体内条件 元气素虚
饮食起居失常,湿邪内生
天暑下逼,地湿上蒸
贪凉受冷 兼受外寒
5
二、病机演变:
暑入阳明 暑伤津气 津气欲脱 阳气外脱
暑湿困阻中焦
暑湿弥漫三焦 暑湿化燥
暑伤肺络
暑入营血 暑入心营 痰瘀滞络
暑入血分
暑热动风 暑伤心肾
6
诊断
一、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暑季(夏至到处暑) 典型症状——初起即见阳明热盛见证 病变过程——传变快,变化多,既可化火、动风、生痰,又易产生津气外脱、闭窍、动血等危重证候。 二、鉴别诊断:冒暑:为夏季感冒,以上焦肺卫见证为主;暑秽:为暑秽交阻中焦脾胃之病。湿温:参“湿温”章其它如疟疾、疫毒痢等
7
辨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
(一)辨证要点
1、辨病邪兼夹
——辨兼表、兼湿、兼寒等邪,以判断暑温本病、暑温兼湿、暑湿兼寒等病证。
2、辨邪热轻重
——热势愈盛,持续越久,越易发生变证
3、辨正伤程度
——有津伤、津伤气耗、肝肾真阴耗灼、心阴亏耗、津气大伤而元气欲脱等。
4、辨昏痉先兆
——应及早发现昏痉先兆症状
8
(二)治则治法 1、治则:清暑泄热 2、治法: 叶天士引用张凤逵所说: 初用辛凉——辛寒清气、涤暑泄热 继用甘寒——甘寒清热生津益气 再用酸泄酸敛——甘酸益气敛津、 酸苦泄热 王伦:“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3、治疗禁忌: 1、用下法应慎; 2、多夹湿,慎用滋腻。
9
二、常见证型诊治
(一)气分证治
1、暑温本病(1)暑入阳明症状:壮热,汗多,头痛且晕,面赤气粗,口渴,齿燥,或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
辨证要点:“四大”证。
治法:清暑泄热,如津气受伤兼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