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当年落户在留村.doc

格式:doc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当年落户在留村.doc

上传人:2104259382 2016/6/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当年落户在留村.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当年落户在留村中国青年报蔡平看到这个线索,编辑考虑了一下,让我去。我看完,告编辑不大想去。他问为什么。我说看完标题可能就没人看了。他迟疑了一下,说,还是去一趟, “情分二十年不断,总有过人之处。”采访归来研究素材, 找不着“主题”, 也不觉得有“过人之处”, 两个星期没写出来。让编辑看部分素材,希望他能给个“点”。他研究了一下午,也没有找出“点”。对我说,把所有你记住的东西都写出来,再看。写完。打印在几页旧纸上。我想反正会被“枪毙”,重写。没承想编辑看后说“很好”。我说没主题呀。他说形象大于思想。无主题变奏。于是就这样了。感觉还是说不清。——记者告白 1995 年2月18日,河南《焦作日报》头版刊登长篇通讯,讲述焦作市五个知青,每年都回去探望插队时的老房东。二十年来,从未间断。他们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来,帮助两位老人。文章称,五个知青的行动,奏响了一曲人间真情的颂歌。 3月初,我来到焦作。王海中,五知青中的一个,带我去他们当年插队的地点——留村。留村离焦作只有 70多里,骑自行车一天就可来回。这里春天荷塘花开, 芦苇摇荡,绿树成荫,别有一番情趣。在我看来,知青们久居城市,趁大好春光,带上老婆孩子,远足一趟,顺便看看当年的房东老人,即可怀旧,又可赏春,分明是一件乐事。问起他们和老人的关系,王海中说,他们回城之后,曾每人每月拿出两元钱,资助农村的两位老人,资助了七年。我问他:“现在呢? ”“最多的, 一年 100 多元吧。” 100 多元?平均下来,一个月才 10元。这个数字,无论如何,也让我激动不起来。在留村满是尘土的小路上,王海中不是拍这个肩膀,就是和那个握手。一个中年汉子拉着一头骡子过来,王海中叫了一声:“狗娃!”就与那汉子攀谈起来。他的女儿林林蹲在一边,看正在睡觉的小猪,小心地用脚踢些草,给小猪盖上。当年知青们住的房屋已破旧得无法居住,林林扒着门缝向里面张望。小车径直开进孝敬乡敬老院,围在一起打牌的老人缓慢地回过头来。王海中提着水果拉着女儿,急步掀帘进屋。80岁的肖大娘拐着小脚,上前一把拉住他的手,颤声喊道:“海中,你来啦,他们几个呢? ”说着已是泪眼汪汪。 87岁的大伯,半瘫在床上,看我们进来,急忙扶桌坐起,呆呆地看着王海中和他的女儿。大娘拉着王海中的手,紧紧挨着他坐,仿佛怕他走掉,絮絮叨叨,从敬老院杀猪,到一年几两卫生纸,甚至哪位老人闹了意见,都一五一十地说, 声音忽高忽低。王海中听得很认真,不断询问,出主意,不时还说她两句。大娘不错眼珠地听着,一个劲儿地点头。说话间,大娘指着墙上挂着的塑料袋: “海中啊,你上回托人捎来的龙须面还没有吃完呢。”大伯马上追问:“你稍的是五斤么? ”王海中点头说: “是。”大伯这才放心。快到中午时,外面有人在喊: “开饭啦。”大娘弯腰,哆哆嗦嗦地从床底下摸出几个鸡蛋,要单做给我们吃。王海中摇摇头,大娘顺从地放了回去。临走,我掏出 50块钱放在桌上。大伯大娘看看王海中,他不说话,两位老人就没有推辞,只是注意地看着我,好像要记住我的模样。回来路上,王海中沉默着。好一会儿,他说: “谢谢你了,我兜里实在没有那么多,不好意思。”即使笑起来他也不开心对于我的采访,王海中表现得比较积极。他不光领着找人,还带来许多个人材料。忙不迭地介绍自己:“我夜大中文大专毕业。我喜欢写作,下次把我写的东西给你拿来看看。我擅长广告策划,我懂工业设计,我……”“我不一定写这些。”我说。他有些失望。他今年才 38岁,脸色不好,皱纹很多,整日愁眉不展。即便笑起来,也不开心。他现在一个工厂工会搞宣传,以工代干。王海中的名字见报后,有人问: “你给报社多少钱让人家写你? ”还有人问:“报上登了你们一大版,是真事吗? ”“你们一定有什么目的吧? ”王海中说: “当初,我们对大伯大娘好,没想到能上报纸。不过现在上了报纸,对自身形象很有用,这样厂里也许会重视我,给我转干。”王海中的妻子也是工人,俩人每月工资加起来 400 元,除了给家里老人, 每月还要存上 100 元。由于买彩电,目前还欠着 1000 元外债。“我早不想在这儿干了,这日子,过的真没劲,吃肉都要考虑。每次开支,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这么大岁数,拿这么少,让人看不起。”可是那天,去敬老院看两位老人,王海中中途下车,一下就买了 20多元的水果。“你每年去大伯大娘那儿几次?花多少钱? ”我问。“春天去一次,玩玩儿。顺便看看,丢下几十。”他并不隐瞒去那里春游的目的。“然后,春节前再去看看,买点东西,丢下几十。一年也就 100 多块,顶不了什么,是个精神安慰。当初,大伯大娘对我们好,他俩没孩子,我们不去谁去? ”后来,我问他 12岁的女儿: “你家经常吃肉吗? ”“不,一星期能吃一次。”“馋不馋? ”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水果呢? ”“很少,有时妈妈买到便宜的就吃。”在王海中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