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熊云“小康”这个概念,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它大致有三层含义, 即中所设计的小康社会和十六大所规划的小康社会。这三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为了比较准确、深刻地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本文对小康的三层含义进行了比较研究。(一)中国历史上的小康理想小康, 是一个中国式的概念, 产生于中国。现在国外也使用小康概念, 是由中文翻译过去的。译法各种各样。有的翻译为“a society in which people lead a fortable life ”,即人民过着比较舒适生活的社会; 有翻译为“ comparative prosperity ”, 即相对富裕的生活;有的干脆用汉语拼音,翻译为“ xiaokang ”。十六大报告的英文译本把小康社会翻译为“ well-off society ”。这些翻译都很难说是贴切, 很难把小康丰富的内涵揭示出来。一个民族特有的一些的概念正是这样,要把它翻译成对应的外文是很难的。“小康”一词, 最早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成书时间距今大约 2500 年。《诗· 大雅· 民劳》中曰:“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其意是讲, 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 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 “小康”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普通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水平。是指一种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诗经》中讲的小康就是这个意思。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 ”所讲的小康也是这个意思。作为一种生活理想, 小康在中国老百姓中有着经久不息的魅力。另一层是知识分子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一种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这实际上是对普通老百姓小康理想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有关专家研究,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 最早是在战· 礼运》一书中得到比较系统的描绘。在这本书中,“小康”被描述为一种比“大同”差一点的理想社会。大同,是“天下为公”的社会, 没有阶级, 没有剥削, 社会文明、秩序稳定、保障健全。而小康, 则要低一个层次,是“天下为家”的社会, 仍然存在私有制和等级制, “礼”是维系社会制度的重要手段和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儒家宣扬复古思想,把不可考究的远古时代(如三皇五帝时代, 实际上是原始社会) 描述为理想的大同社会, 把夏、商、周时的好年代( 如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代) 描述为理想的“小康社会”。儒家认为, 春秋战国时期是“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 社会的发展应当是, 首先恢复到夏、商、周时的小康社会, 然后再回到远古时代的大同社会。这实际上一种“托古”的思想, 即假托远古宣扬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儒家的社会理想, 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清朝末年,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 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乱世”到“升平”再到“太平”不断更新、发展、进化的历史过程。其中,“升平者, 小康也”;“太平者, 大同也”。他认为,“乱世”是人类社会的原始形态,“太平”即大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升平”亦即小康社会,是居于这二者之间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的经济特征是“大工之世”,政治特征是“人主垂拱无为”,文化特征是“渐有文教”。他还说,“大约据乱世尚君主, 升平世尚君民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