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1651012**** 2021/6/1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
海亮外国语学校 陈继萌
教学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过程。
3、联系学****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过程;
2、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过程;
2、联系学****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阳明格竹】
五百多年前,在浙江余姚某富家庭院,一位年轻人为了弄明白竹子的内在道理,坐在一片郁郁葱葱、枝叶婆娑的竹林前,全神贯注地凝视着眼前的竹子,没有人知道他当时在想什么,也许连他自己也弄不明白自己的所为。年轻人就这样绞尽脑汁而苦思冥想,一天、两天……直到第七天,年轻人终于体力不支且头痛难耐而被人搀扶回屋。这位年轻人就是王阳明,他这一怪异之举被载入史册,称“阳明格竹”。
1、思考:什么叫“格物致知”?
①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
②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③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即考察物体得到知识
2、思考:谈一谈生活中的“格物致知”
示例:
下雪了,伸出双手接过翩翩飞来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泪珠点点,于是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二、预****课文 相关介绍
1、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祖籍山东日照。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背景介绍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
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自然科学。”
整体探究 把握主旨
【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
(1)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导致了中国学生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3)不仅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分析课文 论证思路
【小组合作,互相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