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30].doc

格式:doc   大小:39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30].doc

上传人:1650986**** 2021/6/19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130].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学****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生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结构。
2.通过设置问题,分小组讨论进行合作交流,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领会格物致知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演讲者的思路。(2)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2.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br/>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2.了解作者
3.背景链接
1990年5月,《瞭望》周刊等单位组织“情系中华”征文活动,丁肇中的《怀念》荣获特别荣誉奖。1991年10月18日,征文活动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丁肇中在会上发表了这篇演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实际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教育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建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学****新课
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结合课文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第2~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第2~5段):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第二层(第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11~12段):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
第三部分(第13段):解决问题。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
步骤二:再读课文,理解观点
1.请阅读第2~5段,思考::“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 “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明确:否,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3.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明确: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
5、请阅读第6~12段,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明确: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