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核舟记教学实录.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核舟记教学实录.doc

上传人:1651012**** 2021/6/19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核舟记教学实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核舟记>>教学实录
孙德清
师(出示桃核) : 同学们,老师拿的是什么?
生: 桃核 。
师: 通常,我们吃桃时都会扔掉桃核,但是有位艺术家却能让桃核变废为宝 。这位艺术家用桃核做了什么呢?这位艺术家又是谁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明朝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去寻找答案 。
(生打开课本 。 )
师: 下面,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课文的情况 。 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老师想看看大家的朗读有没有进步 。(生齐读课文 。)
师:同学们的朗读真让老师刮目相看!同学们今天的朗读进步最明显的是对节奏的把握更准确了,舒缓的节奏让我感受到了文言文特有的韵味 。下面,我们看昨天留下的练****题 。
(屏显练****题 。 )
师: 第一小题包含三组字词,我们分别请三位同学来说 。
生: 第一组的第一个“为 ”是“雕刻 ”的意思 。
师: 你从哪里找到答案的?
生: 课下注释 ④。
生: 第二个“为”是“是”的意思,也是从课下注释找到答案的。
生: 第二组的“ 可”分别是“ 大约”和“可以”的意思。
师: 很好,回答得又准确又清楚。
生: 第三组,第一个“端”指“右端”,第二个“端”指“端正”。
师: 三位同学都回答得很好。 现在,我们观察一下这三组词,它们都是同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解释。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叫什么?
生: 一词多义。
师: 我们来看下一组字词。
生: 加点的“ 冠”字,应解释为“戴着帽子”,是名词用作动词。
师: 不仅能解释,还能说清用法,真棒!
生: 加点的“髻”字,应该也不是名词,我觉得意思应该是“梳着发髻”。
师: 这位同学很会猜读。 这两个加点的字都改变了它们原本的词性,这种现象叫——
生: 词类活用。
师: 我们班同学的文言文功底很不错。 通过这两个练****我们同学应 学 会 一 种 积 累 文 言 字 词 的方法——分类法。 下面,请三个同学翻译一下这三个句子。
(屏显句子,学生翻译。 )
师: 昨天的课后作业还要求同学们结合注释读懂课文。 理解课文方面,同学们有没有疑问?如有,请举手。
(生无人举手。 )
师: 同学们不举手,那说明你们都读懂了!那我就考考大家。 请再次默读课文,完成大屏幕上的填空题。
(屏显。 )
( 1)课文介绍的这件工艺品是( ) 。
( 2)制作者名叫( ) 。
(3)这件工艺品主要表现了( )和( ) 、( )这几个人一起在( )游玩。
生: 课文介绍的这件工艺品是核舟。
生: 第二个空应该填魏学 洢。
生: 不对。 应该填王叔远。
师: 有争议了,同学们仔细读读题。
生: 应该填王叔远,因为题目问的是核舟的制作者,魏学 洢是文章的作者。
生: 接下来的三个空应分别填苏东坡、黄庭坚和佛印。
生: 他们是在赤壁游玩。
师: 通过完成这三道填空题,我们简单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同学们只读懂了这篇课文的四分之一。
(生露出疑惑的表情。 )
师: 为什么说大家只读懂了课文的四分之一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同学们先齐读一遍课文第 1 自然段,然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统领全文并集中表现核舟艺术特点的关键词是什么?
(屏显问题。 生齐读第 1 自然段,读完后沉默。 )
师: 看来大家有点迷茫。 俗话
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先看这篇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