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试论建设单位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的探讨
[论文关键词]建设单位 内部审计 监督
[论文摘要]建设领域是腐败多发的领域,造成腐败的原因与监督缺失不无关 系,为此,加强建设单位内、外部监督非常有必要。针对建设单位存在监督机制 弱化、施工单位资质准入执行差、现场代表制度混乱、造价管理不重视等诸多问 题,需要加强建设单位的内外部监督特别是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从监督体制、 制度、责任的追究等各个方面加强监督。
1建设单位监督机制的弱化问题
从多年的改革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当前建设领域深层次的主要问题是体制 问题,体制问题的核心则是监督问题,即“第一把手”无人监督、同级无人监督 的问题。香港太阳报2010年6月14日在《衙门权力无监管清水一样生蛀虫》一 文中指出,只要有权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权力,一旦丧失监督,就会滋生腐败, 无论年龄、职位和行业,都会出贪官污吏。如某地方连续三届主管交通的“第一 把手”均因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存在贪污受贿等问题而银铛入狱,类似的例子不胜 枚举。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有的贪官在狱中的自白中也指出,能够轻易犯罪的 原因之一,就是无人监督。因此,要解决建设单位存在的腐败问题,首先是认识 到监督的重要性,加强内部审计等内、外部监督的作用。
监督有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有检察院、舆论等监督,内部监督有 内部审计、职工的监督等。不同的监督有不同的作用和特点,彼此不可替代。这 当中,内部审计的作用和特点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内部审计与其他监督的不 同之处,并不仅仅在于其是以内向服务为其工作目的、具有广泛的审查范围、审 计程序简便、审查工作及时、审计建议易被采纳的特点,而更重要的特点是它能 够对建设单位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对建设单位日常经营活 动的监督机制,是建设单位制度化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能很好地对各种风险加 以防范。监督的关键是什么?关键就在“防胜于治”。内部审计通过日常的经营活 动的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在风险还没有转化为风险损失前就 第一时间加以防范和处理,使小问题不会变成大问题,使潜在的风险不会造成企 业和国家的巨大损失。这就是内部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
当这种监督机制弱化甚至失效时,就无法实现预防的功能。目前,在建设单 位内部的监督体系中,主要由纪委、监察、审计、工会等部门构成,而这些部门 无一例外在实质上和形式上都是由“第一把手”任命和领导,其人员的工资、福 利、升迁甚至业务范围等都受到“第一把手”的制约,这就决定了内部监督只有 相对的独立性,使日常的内部监督在监督“第一把手”方面无能为力。例如,在 建设领域发现的大案、要案,大多都是由建设单位负责人即“第一把手”主导的, 在这些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并非没有发现问题,而是虽然发现了问题,但由于涉 及“第一把手”就无能为力了,导致有的问题年年提,年年有,年年都没解决, 于是,问题由小至大最终导致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和浪费。而外部监督呢?它只能 做到一时、一地的监督,无法实现对数量众多的建设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的全方
位的监督,无法替代内部审计在这方面的作用。因此,迫切需要对这种内部监督 体制问题作深入的探讨,迫切需要从体制内部而不是从体制外部寻求解决办法。
例如,深圳特区进行了 “行政三分”的有益尝试,所谓“行政三分”,简言之 就是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