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兵也能立大功
台湾10人以下的出版社占了大多数,其财力、物力、人力相对比较弱,但他们却能以创意、灵活、效率在书山书海中出人头地。S出版社是标准的小出版社,但却有令大出版社羡慕的绩效,以下笔者从他们操作一本新书的过程中,找出几个独特之处与业者分享。
案例:S出版社
规模:年出书量不到30种
编制:主管1名+编辑2名+营销2名+业务1名+行政1名
定位:明确的服务于工商企管人士的专业出版社。
销量:平均3000本/种。
市场营销观念vS产品观念
普遍认为:一本书由抽象的“内容”表现为具体的“形式”时,几乎就已注定了它的命运,所有后续的编辑、制作、发行,都只是在实现它之所以能成为被阅读的必须过程。
于是有些出版社会更致力于提高书籍的质量、功能或特色,并不断地加以改进。但他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书做的多好,却看不到市场需求的变化。“叫好不叫座”、“定价无法反映高成本”是最常被检讨的问题。体现的是“产品观念”。
S出版社:认为就算是一本好书在被读者接受成为具有吸引力或所谓的畅销书时,必然有它的推动过程。于是更多的致力于
“一本新书如何被发现”的过程、“我们要从选题企划、编辑制作、发行通路、以及与本书有关的各项事物上来吸引消费者、满足他们的需求。”S出版社如是说,体现的是“市场营销观念”。
营销导向vS产品导向或业务导向
一般编制:依职能来划分部门,主要有:编辑部门(占45%),专责产品研发与制作;业务部门(占35%),专责产品销售与流通;营销企划(占10%),专责沟通与贩促(SaleS promotion)管理部门(占10%),专责人、财、事、物等行政。
重视产品研发的出版社会有很强的编辑队伍,其它部门则是被动的配合一一你出什么我就卖什么。而以业务为导向的出版社则把“营销”视为业务的辅助功能――依据业务人员的需要制作辅助工具,目录、DM等。
S出版社:销售(俗称业务)只是整体营销的一部分。视营销与研发同等重要,业务部除保留部分销售功能外,其它物流、仓储工作都委外处理。有些年出书量百种以上的出版社,也仅配备二三名营销人员,“我们的营销企划要做市场调查与情报收集、经营媒体关系、举办活动与安排广告宣传、塑造公司形象,还要随时因应环境变迁调整计划,2名算是最基本的编制了。”S出版社说:“我们是希望有足够的人力、能力可以为每衣书量身打造专属的营销计划。”
精致出版vS常态出版
通常出版社会依自己的经验与判断将产品做适度分级(级数不定)。分级代表了产品先天条件的优劣,也代表所能分配到营销资源的多寡。(分级的前提是,出版社以营利为目的,不会出版明知会赔钱的书,但实务上会有例外。)例如:D级常态出书、能够损益两平的书,第一年预计销量1000本左右。C级:稍有特点、卖点,能够小有赢利的书,第一年预计销量2000本左右。B级:具备畅销的基本条件(实用、有趣、感动等)之一,第一年预计销量3000本左右。A级:具备畅销的所有条件、作者又有知名度,值得强力促销,能让公司名利双收,第一年预计销量在3000本以上。
以编辑为导向的出版社是由编辑确定选题,出版前才会有营销会议讨论分级,最后大约只有15%的书会选为A级~B级,得到营销人员关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