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肿瘤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预防管理
1
ppt精选版
粒缺的分级和定义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放化疗的常见不良反应,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粒缺并发热指南和德国血液肿瘤感染工作组(AGIHO)指南定义如下:
中性粒细胞缺乏:
- 中性粒细胞<2000/mm3
Mild
Moderate
Severe
life-threatening
2
ppt精选版
粒缺性发热FN的定义和分级
在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事件中,最主要的就是FN (占30%)
25~40%初次治疗的患者在常规化疗下会发生FN(Febrile Neutropenia)
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热:
- 口表单次体温≥℃ -中性粒细胞<500/mm3
- 或两次≥℃持续至少1小时 - 或<1000/mm3,预计2日内降至500/mm3
- 或12小时内两次体温≥℃
德国血液肿瘤学会根据感染与粒缺的幅度和持续时间危险分级(AGIHO)
低危:粒缺<5天,无原发病症状、无低血压、无慢阻肺、无脱水,实体瘤或无真菌感染,在医院外发热,年龄<60岁
中危:粒缺持续6-9天
高危:粒缺持续≥10天
3
ppt精选版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危害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延迟和剂量减少的首要原因(%)。
中性粒细胞减少可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粒缺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粒缺患者
与中性粒细胞数500的患者相比,中性粒细胞数<500的患者死亡率显著增加
4
ppt精选版
如何有效的预防FN的发生?
5
ppt精选版
与内源性的G-CSF相似,它能够通过与中性粒细胞的特异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从而选择性地刺激中性粒细胞祖细胞增殖和分化。
非格司亭
经过修饰的大肠杆菌
表达人G-CSF基因产生的
提高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以及在趋化因子刺激下增加过氧化物的产生。
非格司亭(Filgrastim)——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
Filgrastim,非格司亭,rhG-CSF,瑞白、惠尔血
6
ppt精选版
粒细胞刺激因子作用机制
造血干细胞
淋巴样干细胞
髓样干细胞
淋巴样母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T淋巴细胞
浆细胞
B淋巴细胞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中幼粒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G-CSF
G-CSF与髓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嗜中性细胞前体可进行多轮细胞分裂,使得数量显著增加
给药约1天后,嗜中性细胞成熟(不给药需要5-7天),从骨髓进入血液
晚幼粒细胞
增强成熟中性粒细胞的功能、游走能力和吞噬杀菌能力
7
ppt精选版
预防性使用G-CSF,感染相关死亡率风险降低45%
Nicole al. J Clin Oncol 25:3158-3167. © 2007 by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8
ppt精选版
预防性使用G-CSF,早期死亡率相对风险降低40%
9
ppt精选版
预防性使用G-CSF,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相对风险降低了46%
10
ppt精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