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论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doc

格式:doc   大小:89KB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论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doc

上传人:bodkd 2021/7/1 文件大小: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时有发生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直接危及或损害检察机关的自身形象和执法公信力,面对这一新生事物,检察机关显得缺乏应对经验,造成负面影响不应有的扩大,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以积极的姿态来应对网络舆情危机。
  关键词涉检 网络舆情危机 社会矛盾
  当前中国已有超过人口总数25%的网民,其中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网络表达诉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网络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最为重要的媒体,日益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惯和思维意识。相异于传统媒体,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个人可以使用网络媒介自由表达意见。借助网络传播,某些私人问题可以上升为公共议题,个体意见可以上升为网络民意,从而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甚至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修改。
  一、几例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
  。2009年2月12日,昆明市晋宁县李荞明在看守所死亡,晋宁县公安机关给出的答案是:李荞明是由于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遭到狱友踢打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死亡。这一答案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并遭到强烈质疑,迅速成为当时网络最为关注的事件。舆论对此事关注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而“躲猫猫”更是被《英汉大辞典》收录并译为“hide-and-seek”,足见该事件的影响力。
  。2010年3月24日,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教育局一名女科长魏静玲被昭阳区检察院反贪局4名工作人员以“了解情况”为由,带回检察院调查。3月26日,也就是魏静玲在接受调查的第三天,魏静玲死在该检察院。事发后,消息不胫而走,大量帖子见诸网络,各种传闻不绝于耳,舆论直指检察机关有刑讯逼供的嫌疑,造成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
  。2009年末,内蒙古只有6万人口的贫困县阿荣旗的女检察长开百万豪车的照片在网上被曝光,当地纪委部门对该事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结果是该车是女检察长刘丽洁从企业所借,随后刘丽洁黯然辞职。除豪车事件外,阿荣旗检察院兴建豪华办公楼、刘检察长在上海拥有房产、家中巨额财产曾失窃等传闻现诸于网络,形成公众高度关注的网络事件。
  二、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概况
  涉检网络舆情就是“与检察工作相关的网络舆论情况”,具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涉检相关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通过网络对涉检问题和检察工作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其中“舆情危机”,是针对某一特殊刺激事件所产生的涉及民众利益较深较广的舆情,在一个相对短时间内生成大量信息,这些信息潮的“潮头”直接扑向事件刺激方(通常是各级检察机关),并在一个社区或更大范围内的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应,最终与事件刺激方或事件本身形成激烈的认识或观点对抗。
  涉检网络舆情危机具有以下特点:
  。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生常常因某论坛的一个帖子、某网站的一个博客、一则新闻而引起网友的关注,继而上升一些网络媒体的头版头条,其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内蒙古阿荣旗女检察长开豪车事件就是源于一篇名为《一个贫困县女检察长和她的名车》的帖子,随后被各大网站转载,引起舆论高度的关注。
  。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本身由于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常常被媒体无限的放大,事件的影响在短时间内爆发式膨胀,引发公众和舆论的激烈评议,这也是网络传播迅速的特点之一。在“躲猫猫”事件中,腾讯网上一则相关新闻所引发的网民跟帖,就多达35000余条,整个新闻点击量、发帖量当时都高居榜首。
  。涉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大都指向检察机关不公正的执法手段、违法违纪甚至是***现象,受到舆论广泛的指责,负面影响非常严重。如“躲猫猫”事件,有人评论说:“象征暴力的看守所,却也幻化为***的暴力,以及对真相不顾常识的掩饰”、“躲猫猫”事件“击的不是墙,而是人们的心灵底线”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很多公众的意见较为盲目。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的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例如,在“1·17”四川大竹群体性事件中,张某捏造“杨代莉是被三个高官在酒中下药后***致死的”等内容,在网络论坛发布,被广为传播,正是这样的谣言使民众情绪迅速升温,导致发生群体性事件。
  三、当前检察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存在的主要问题
  ,错过应对危机的最佳时机。由于网络媒体曝光了检察机关的负面形象,所涉单位普遍存在隐瞒、躲避的心理,错失最佳应对时机,往往引起公众和媒体更大的猜测和质疑。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