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解析-- 原作:杨升老子留下一部五干字的《道德经》使他成了圣人, 代表了他的全部思想、哲学、文化研究成果。老子读什么书,用什么研究材料,用什么研究方法,老子死后概无所知。上古的书,留下一部《易经》,唯有一部《易经》。老子读过吗? 今天研究《易经》的人, 都隐隐约约觉得( 道德经)与( 易经) 讲的一些道理相同, 但明显的只有"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几句,其他的又不能完全对得上号。我在这里告诉研究( 易经) 的人,也告诉研究( 道德经) 的人,道德经完全讲的是《易经》,是《易经》中的内容,是《易经》方法中的一部分和内容上的一部分。"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名为万物之始" 等等,是方法部分;内容部分, 只需去对照《易经》临、损、节、中孚、归妹、睽、兑、履和萃、咸、困、大过、随、革、夬15 个卦的内容,道德经的内容部分只需对照《易经》中这15个卦,道德经只讲了《易经》中的15个卦, 其内容都可以详详细细对照出来。老子是研究《易经》的人, 老子是懂得《易经》的人。孔子研究( 易经) 是很有成就的。圣人述而不作, 《易经》中的《易传》部分却是孔子所作,表达了孔子对( 易经) 的认知与体悟, 可以代表孔子的思想、哲学、文化成就, 其体悟与认知是渊博宏大的, 又是深刻精微的。我们知道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曾经演易。周公曾经为《易经》六十四卦撰写爻辞。相传炎帝、皇帝、尧、舜、禹几代圣人先后依据《易经》中有关卦象发明网、船只、房屋、城市、集市贸易等等。相传伏羲创造八卦。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中国, 上古圣贤皆演易。演易, 就是研究《易经》, 推演《易经) 卦数与易理。那么, 我们是否可以认为, 一部《易经》即是上古历代圣贤取得思想、哲学、文化成果的主要学术材料。并由此确立《易经》是中国文化即汉文化的活水源头, 并且是唯一源头。不演易, 中国就不会出圣人, 就不会出思想、哲学、文化学术成果, 就很难有思想、哲学、文化复兴。但是, 孔子没有留下演易方法, 老子没有留下演易方法, 周代没有留下演易方法, 商代没有留下演易方法。中国人很早就有了知识封闭或者知识产权上的保护意识。历代不留下演易方法, 是坏事也是好事, 坏的方面很多, 好的方面很少。单就好的方面讲, 可以使欲演易者必须自己去拿出方法, 必须自己去亲手演易, 否则终不知易经的宏博深奥与微细缜密。可悲的是自孔子死后两千年间中国没有演易人。汉代以后儒学独尊,孔子更被抬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两千年间, 万千儒士, 只许朝拜, 不可超越。千万部研究《易经》的著作, 一概是注解再注解, 你注解过来, 我再注解过去,一概是炒剩饭。又怎能出现演易人,又怎能出圣人。王弼以道家思想解易,得意忘象,离《易经》走得更远。邵庸掺杂象数解易, 对于正统儒学来说有点越轨, 却略见成就。以儒家为代表的易学为易理派。后代儒士以为孔子未曾谈象数, 只谈易理, 也就只敢谈易理, 不敢谈象数。不知孔子若不实践象数, 又怎么演易, 若不演易, 叉怎能推得出乾坤道理。到了朱熹,在《易经》中附上了蓍草筮法。蓍草筮法与六爻课属于同类性质。从由原来繁杂的蓍草筮法到简化为三颗铜钱, 都离不开神谋鬼谋, 祈求神灵以增大铜钱落地的偶然率。只有偶然性,缺少必然性,是两种方法的根本缺陷。也就不可能是《易经》的本来方法, 也就根本不是演易方法。以道家为代表的易学为象数派。其主要实践于性命修炼。以江湖派为代表的易学为术数派, 其主要用于占卜并以此谋生。道家易学与江湖易学的共同特点是以易起卦后就抛开易学, 重用五行、干支、六兽、六亲之类。如同是六爻课, 易理派起卦后仍以卦象卦理解卦, 术数派则在起卦后装五行, 看五行生克, 装干支, 看干支衰旺休囚等, 其实已是挂羊头卖狗肉。至于江湖上的八字推命、紫微斗数,已完全是易外术数,另外一类术数。一部《易经》原本无一字提到五行。在《尚书· 洪范》中, 周武王见箕子, 也明显将五行、八卦等画分为不同的范畴。自战国末期邹衍至汉代京房等人把五行术数硬塞入易经术数, 并取代了易经术数后, 易理派攻击术数派搞的不是正宗易学; 术数派攻击易理派不知术数。其实,易理派固然不知易数,术数源的术数也不是《易经》术数。《易经》原本象数理一体,又体用合一, 如一只完整的葫芦。这只葫芦被分成了瓢, 一瓢为易理, 一瓢为象数, 已有用无体。作为象数的那只瓢又丢失了, 没有传下来, 于是人们用金木水火士做成一只瓢, 这是五行的瓢, 不是原来( 易经) 的瓢。即便象宋明理学, 有二瓢合一, 体用合一, 试图演易的愿望, 终究合不起来, 成为一场空谈。乃至清代易学又弃宋从汉, 弃理从数, 要恢复汉代易学。新时期以后, 易学恢复, 易理派与术数派同时恢复。易理派大多是人文界名流,大学哲学教授,他们有传统师承,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