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4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自然科学小品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介绍了蝈蝈的一些习性,虽然生字词较多,但文章语句浅显,且十分生动有趣,很容易吸引学生阅读。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人手,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 整体感知 、 独特感悟 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习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已经具备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绿色蝈蝈》这一课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学生易于理解。他们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语言有一定的赏析能力,授课时,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读、自己讨论。这一阶段的学生想象力很丰富,因此授课时要充分鼓动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设置教学目标如下: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朗读文章与语言的揣摩,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供机会,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鼓励学生不断的向上攀登。
2、采用 整体感 重点研读 课堂实践 的模式展开教学,利用图片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通过丰富多采的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促自主探究。
3、教学评价方式
⑴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予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⑵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本次教学需要图片的准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与观察。
【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并搜集蝈蝈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动画,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
学生:预习课文,积累生字词,并注意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主要为语文教学活动,教材 绿色蝈蝈 的内容共一课时。
需要对学生分组,前后桌4人一组,每组包括能力不同的学生,设组长一名,中心发言人一名,其他人可适时补充。
根据以往经验,在本节课的 口语表达 环节易出现困难,此时要求同学大胆发言,给予鼓励,而且给出动物图片提示,先列提纲,然后口头作文。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丰富多采的大自然给我们展示了缤纷美丽的花草树木和种类繁多的动物,去过农村的同学一定会在田野中发现许多的昆虫如蟋蟀、油蛉,今天我们来一起认识一种昆虫──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明确目标(出示目标)
2、检查预习字词的情况:
篝火 狩猎 扰乱 喑哑 喧嚣 静谧 篡夺 劫掠
喙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莴苣 和睦 唾液
撇开 梧桐
3、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⑴ 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⑵ 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明确蝈蝈外表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重点研读,质疑问答,合作交流
学生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朗读,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欢的美词佳句,或有哪些好的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学生依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