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高中历史必修二历史名词解释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
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自耕农经济
自己拥有小块土地,从事个体生产,劳动所得归自己支配。它只承担国家的租赋徭役,而不向地主交纳地租
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涵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小农:指个体农民
自耕农:旧指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农民
佃农: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井田制:是我载,西周时盛行。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而民屯和军屯就是狭义的屯田。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十三行
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 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
厘金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制度出现之初,不但可以代替当时因而处于瘫痪状态的国内常关的职能,而且还使厘金局卡有随战区的变化“因地制宜”设置的灵活性,因而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但由于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是外商,所以这一制度阻碍着土货市场上的流通,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从而加强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能力。是清廷镇压革命的需要,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天朝上国
古代中华文化圈国家对中国正统皇朝的官方称呼为“天朝”。 中国自隋朝起,因为国力强盛,建立了以中国为宗主国,周边国家为附属、的天朝体系。而附属、藩属国对中国称天朝宗主国,如、琉球、吐谷浑等国称中国为天朝。历代封建王国对本国、本王国的称呼,意指本国本朝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