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doc

上传人:yzhlyb 2016/6/16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摘要: 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和主要特征, 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里继承和提倡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关键字: 传统孝道继承提倡现实意义孝,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在传统中国社会,孝道倍受儒家文化推崇,被看着是人伦之始、众德之本,它不仅对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起着促进作用, 而且对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与民俗、艺术也产生重要影响。在孝道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虽然其具体内涵发生了部分转变,泛孝主义的强度与广度也逐渐衰减,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在亲子代际冲突加剧、孝道观念淡化、社会未富先老状况出现的现代中国,孝道仍不失为调节家庭人伦关系的一项重要伦理规范。以传统孝道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是中国人的一种道德意识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传统社会治国安邦的重要方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 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学会用敏锐的目光去剖析其利弊,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新孝道的建立和发展,应在继承传统孝道精华的基础上,增添适应划时代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新内容。在建设当代社会孝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由传统孝道向现代新孝道的创造性转化是至为重要的。新的孝道观不是凭空产生出来的,它首先来自于传统孝道观的历史继承。当今,我们应当抛弃那种不论对错“无违于父母”的愚孝,而体现子女晚辈对父母前辈的感恩意识及赡养行动的优秀文化传统则要发扬,要吸取传统孝道善良笃厚的精神,大力倡导孝道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敬老人的伦理观念和老有所养的传统美德。营造家庭内部良好的伦理道德氛围,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对当代人新孝道观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子女们若从小生活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全家人团结友爱,那么在他们的个性形成过程中就极易树立起高度的责任感,具有爱心和同情心,同他人就易友善相处,这自然对孝道观的形成是有益的。重塑现代的新孝道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原则性的关系,一是孝敬和赡养父母及老人子女有义务,但养不能是建立在父尊子卑、父主子从的人格不平等关系上的, 而应是产生于父慈子孝的平等双向基础上的。子女孝敬父母老人不应是因为律条的规定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应是出自对父母老人的亲情和感恩的自觉行动;子女除了在物质生活上满足老人的需求外,更要注重“精神赡养”。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赡养老人仅仅依靠其子女也是不够的,社会也应承担其责任,“老有所养”应该有社会保障。二是传统的旧孝道只是爱与敬并重,但是在以父权为基础的权威主义下,父母的管束甚为严苛,子女对父母双亲往往是敬畏多于亲爱。但自进人现代社会以后,权威主义逐渐势微,父母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