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的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方针
课程名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导师姓名: 王滨生
专业名称: 软件技术(日英双语强化)
学生班级: 09软件学院23班
学生姓名: 王晓婷
学生学号: 091452318
时 间: 2012年03月16日
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对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社会环境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认知,并形成了一些认知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性、矛盾性、独立性和实用性四个方面。高等院校应针对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认知特点,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教育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认知是个心理学概念。这里所说的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认知是指主体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心理状态的总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信仰的程度,关系着中华民族国运的兴衰,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教育,由于忽视了被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忽视了主体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效果往往不很理想。恢复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认知特点,对于创新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大众化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直观性、矛盾性、独立性和实用性。
一、直观性特点
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认知对象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课本上关于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一些常识性知识;二是现实生活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实践活动。这种认知的对象就决定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认知的直观性特点。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是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思潮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并被人们所认可的。现在课本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常识性知识,大都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者对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宏观领域的论述,学生的实际体验很少,课本中又缺乏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论证,学生很难从课本知识中获得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的理性认识。对于包括我理论的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例子阐述较少,不利于大学生从实际事例中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
大学生普遍对理论常识、基本观点等方面的知识认知水平比较高,而对关乎评价、信仰、作用等方面的价值认知水平却不容乐观。据2004年5月华东理工大学在全校范围内针对“家庭、社会、学校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教育的特点和作用”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下同),100%被调查学生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有了解,但是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具体内容的不到一半。通过访谈发现不少学生对理论学习不重视,缺乏辩证思维,对事物的认识多是凭自身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感受获得。这样很容易陷入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在回答
“当前大学生是否有信仰危机”时,只有20%同学认为存在,15%认为不存在,其他同学都模棱两可,这本身就说明一些同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的信仰处于迷茫状态。
因而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教育时,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论证。一是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诞生依据的是科学的发展,现代科学的发展更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学说的正确性;二是要讲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中最基本最主要的观点与非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主要观点的比较;三是要联系实际讲,多讲一些坚持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就会从胜利走向胜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建设就会出现曲折的实际事例。
二、矛盾性特点
由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正确性的认识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他们在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存在有矛盾心理。当代大学生和改革开放同步成长,他们对于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敏感性和关注程度丝毫不亚于前几代人。调查发现85%以上的同学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和国际国内政治经济事件,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80%以上同学赞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当前社会中的主流政治文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