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医诊断学》第八章 诊法之 舌诊
前言
中医舌诊: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舌质和舌苔),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中医舌诊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望舌诊病的记载,经后世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今天的舌诊。
舌诊也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之一。
一、 舌诊原理
(1) 脏腑联系:
心—— 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与气血运行相关;舌为心窍,言为心声,心藏神,舌体运动与语言及心神相关;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舌味觉与心神相关。
脾——舌为脾之外候,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舌体赖气血充养;胃气蒸化谷气上承于舌面而生成舌苔。
肾——五脏六腑之精皆归于肾而藏之,而精气充养舌体。
肝、肺——肝藏血,肺主气,气血充养舌体。
当脏腑病变反映于舌时,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2)经络联系:
心经之别系舌本;
脾经连舌本,系舌下;
肾经挟舌本,系舌下;
肝经络舌本;
胃经上至舌;
膀胱经筋结舌本;
少阳三焦经入系舌本。
“核诸经络,考手足阳明,无脉不通于舌。”(杨云峰《临证验舌法》)
(3) 气血津液与舌象的关系
舌体有赖气血的濡养;舌体舌苔有赖津液滋润。因此临床可用以察津液盈亏,病邪性质及相应脏腑病变。
舌下肉阜为唾液腺的开口,唾为肾液,涎为脾液;且津液之生成运化布散与脾、胃、肺、肾、肝等脏腑相关,与病邪性质亦有一定关系。
三、舌的分部及脏腑部位分属
舌诊脏腑的分部:
舌根(肾)
舌中(脾胃)
舌边(肝胆)
舌尖(心肺)
二、舌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1 望舌体位和伸舌姿势
望舌体位:正坐或仰卧。须使光线明亮,易于观察。
伸舌姿势:尽量张口,舌体自然伸出口外,舌体放松,
舌面平展,舌尖略 向下,使舌体充分暴露。应避免过分用力、舌体紧张、舌体卷曲、伸舌时间过长等。
正确姿势
不正确姿势
7
整理课件
2 诊舌方法
顺序:一般先舌质,后舌苔。望舌质顺序:
舌尖→舌中→舌边→舌根。
配合刮舌及揩舌法。
用以鉴别舌苔有根无根,
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结合问诊、闻诊进
行。问诊可以了解味觉
以及冷热麻木疼痛等异常感觉,舌体运动是否
灵活。闻诊了解语言清晰与否,以帮助诊断。
8
整理课件
3 注意事项
光线影响
以自然光线为宜,注意偏色光和反光。
饮食或药物影响
食物或药物对舌体颜色和舌苔厚薄、润燥及腻腐等的影响。
染苔及其鉴别。
口腔因素的影响
缺齿、智齿及张口呼吸等的影响。
光线影响
药物染苔
9
整理课件
四、舌诊内容与正常舌象
(一)、舌诊内容
舌体:舌体即舌质,指舌的肌肉脉络组织。望舌体包括望舌质的(神)、色、形、态四部分。望舌体可候脏腑虚实、气血盛衰。
舌苔: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望舌苔包括望苔色、苔质两方面。望舌苔可分析病邪的性质、深浅,以及邪正的消长。
《医门棒喝》曰:“观舌质可验其证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浅深。”
临床应舌质(舌体)舌苔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