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的派遣摘要:1872 年7月12日,三十名中国学生登上了停泊在上海港的美国邮舱, 淮备横渡重洋去美国留学。这是洋务派经奏准派遣出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在整个洋务运期间经洋务派奏准或直接派遣的官费留学生达 209 人。在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形成了一些比较粗糙的有关留学生的选拔制度、学生流向、管理制度, 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接受西方教育的首批中国人对中国近代经济、政治、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关键词: 留学生;洋务运动;管理制度引言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有识之士的倡导、培养外交和海防人才的需要,在“中体西用”理论的指导下,洋务派向美、英、法、德等国派出了留学生,开了近代中国留学生派遣之先河。当今社会重视教育,留学教育是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拟对洋务运动时期留学生派遣及作用作一探讨,为发展当代社会的留学生教育提供借鉴。(一)近代政治形势的变化,为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内地, 清王朝的声威在英天国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遍及 18 个省,长达 15 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内忧外患接连发生,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迫使清政府中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被迫放弃“天朝上国”的至尊观念,不得不勉强做出从“剿夷”到“抚夷”“师夷”的角色转变,开始睁眼看世界,试图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于是清政府中握有实权的一部分官僚开始下定决心向西方学习。可以说,这种形势的变化为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生派遣提供了政治土壤。(二)有识之士的积极倡导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证明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和强大。尽管整个满清王朝仍然是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但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提出向西方学习。如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在洋务实践过程中,深感科技人才缺乏,也在努力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寻找中国“自强“”求富”的方法。曾国藩认为“:至外国技术之精,为中国所未逮,如舆图算法步天测海制造机器等事, 无一不与造船练兵相为表里。其制则广立书院,分科肄业。凡民无不有学,其学皆专门名家,每治一艺,每制一器,皆系父子相传,世继其业,然后通微合模。愈久愈精。其国家于军政、船政皆视为身心性命之学,如俄罗斯初无轮船,国主易服微行,亲人邻国船厂,学得其法。乾隆间,其世子又至英国书院肄业数年。今则俄人巨炮大船不亚于英法各国,此其明效。”[1] 李鸿章认为“: 中国仿造皆其初时旧式,良由师资不广,见闻不多,官厂艺徒虽已放手自制,只能循规蹈矩, 不能继长增高。即使访询新式,孜孜效法,数年而后,西人别出新奇,中国又成故步,所谓随人作计,终后人也。若不前赴西厂观摩考索,终难探制作之源。至如驾驶之法,近日华员亦能自行管驾,涉历风涛;惟测量天文、沙线,遇风保险等事,仍未得其深际。其驾驶铁甲兵船于大洋狂风巨浪中,布阵应敌,离合变化之奇,华员皆未经见。自非目接身亲,断难窥其秘钥。”[2] 左宗棠认为“: 今幸闽厂工匠自能制造,学生日能精进,兹事可望有成。再议遣人赴泰西游历各处, 借资学习,互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