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略论洋务运动时期的军事学堂摘要: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中国的军事也随之进行了改革,军事教育也由于内外交困、军事近代化和军事改革思潮等多种因素,迈出了近代化的步伐。这一时期的军事教育体制明显的具有近代化的特征,开办了新式的军事教育学堂,派遣了留学生,培养了大批近代化的军事人才。本文从学堂的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和专业、考试制度等方面来考证,总结了近代中国军事教育的鲜明的新特点,这与旧的军事教育相比具有进步性和开创性。关键词:洋务运动;军事;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学堂是以军事学堂为主。这些军事学堂相对于旧式教育,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和开创性,本文从学生的入学条件、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考试制度以及派遣留学生四个方面分别加以阐述。一、招生录用条件苛刻。首先要求报名者身家清白、身体健康,还要本人家属甘结,亲戚保状方可应考。如天津水师学堂章程中规定:“其绅士认保报名,并将年岁籍贯三代开报入册,届时由天津道海关道面试,择其文理通顺者,先取百名左右送水师学堂面复。察其体气充实,资性聪颖,年貌文理相等,果是身家清白,挑选六十名。取具家属甘结,亲邻保状。”①再如1887年张之洞奏设广东水师学堂时说:“挑选博学馆通晓外国语文算法者三十各为内学生,再选曾在军营历练胆气素优之武弁二十为营学生,再拟业已读书能文年在十六以上三十以下之文生二十名为外学生。”由此可见,大凡能识字诵文的报考者,还要经过入学考试方能入学,最后取“文理通顺者”。进入学堂学习的考生,还不能说已最终被录取,还要视其情况,优劣淘汰一部分人。可见,这种新式军事学堂的入学门槛日益提高,要求的条件也越来越严格,因此很多有识之才才有机会进入学堂学习,学成以后为国效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上面所引资料多属正式的官方文件,面所引资料多属正式的官方文件,相对来说,较为可靠性,但是还有待于继续考证和辨伪。清末的武科举考试也同时进行,网罗了一些武艺高强、甚至有奇异功能的人,但是这些人多数只知蛮用武力,排兵布阵老一套,不知军事的近代化,以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对落后的传统的大刀长矛,新型的海陆军队对付腐朽的晚清军队,西方的“船坚炮利”自然给清朝统治者以威慑,清军惨败是必然的。于是洋务派兴办的军事工业和新式军事学堂就应运而生了。二、开设实用的专业和课程。虽然在“中体西用”原则下办学,但偏重于西方军事知识及军事技术训练。1867年,沈葆桢上书说:“每日常课外令读《圣谕广训》、《孝经》,兼习策论。”再如“其所以算学,洋教习皆能教授,所以船政学堂开设数年,并无汉文算学之教习。”比如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设广东水陆师学堂中说:“其水师则学英国语文,分管轮、驾驶两项;……陆师学德国语文,分马步、枪炮、营造三项……堂中课程限定每日清晨先读四书五经数刻,以端其本。”显然都是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为主,把学习中学作为补充,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也就是说在学习西方军事知识中以西学为主,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口头上说要务本,实际上一般未列入正式课程,而且创办年代越晚,偏重西学的程度越大,这在国内军事学堂和国外留学课程中均有体现。虽然洋务派在政治上没有突破“中体西用”的范围,但在军事教育的实际实施中,却突破了僵化的科举考试的樊篱,使中国军事教育迈出了艰难而又有开创意义的一步。三、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这些军事学堂基本上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层层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