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八编明代文学章节名称: 明代文学概述授课时数: 1 教学目的和任务: 对明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及整体状况有所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 明代文学的发展线索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一章明代文学概述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的影响一,明代文学的大致分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作为元代文学的余波和明代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以看作是中国中古文学的最后阶段;嘉靖以后, 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入了近古的新时代。二,城市文化形态形成的因素: 1)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经济的繁荣 2)市民队伍,以及由之而来的新的读者群的壮大 3)审美趣味的变化 4)出版等硬条件的成熟三,王学左派的兴起 1)随着朱元璋、朱棣这样铁腕人物的消失,政治高压政策难以为继 2)禅宗思想的影响 3)时代的呼唤,新的市民阶层对代言人的需求四,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 1)对情、欲的肯定成为潮流 2)冲破僵化的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 3 )在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冲破旧有藩篱的同时,其非理性、非道德的倾向也给文学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第二节俗文学的发展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一,章回小说的特征: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二,中国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过程:成书过程从世代累积到文人独立撰写; 创作意识从借历史演义、寓言寄托到面对现实人生;表现题材从着眼战争兴废等国家大事到注目现实生活;描写的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塑造的典型从突出的性格特征到用多色、动感的笔触去刻画任务人物的性格;情节结构从线性的流动到网状的交叉;小说的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三, 明人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 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 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 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四,众多的文学群体以及文学的论争 1)明代文学团体,尽管标榜不同,或以地域分,或以师门分,或以社名分, 但是大体可以划分为兴趣型、主张型、政治型三种。 2)明代的文学批评界,可以“丹铅横飞,旗纛竿立”来形容。 3 )这些文人集团之间的论争有着鲜明的特色:有明确的文学主张,其结合不是停留在创作实践上的趣味相投,而是趋向理论主张的一致;不论是强调复古还是反复古,主观上都有比较强烈的革新意识;希望能使文学创作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章节名称:《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授课时数: 2 教学目的和任务: 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艺术特色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文运事的高度技巧、历史演义小说虚实关系的比例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第二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版本及其思想内容一,《三》,已经有关于三国故事的文艺节目;唐代,据李商隐《骄儿》诗等推测,三国故事已经妇孺皆知;宋代,据苏轼《东坡志林》的记载,当时已经有说三国故事的“说话”节目,而且效果很好;元代, 《三话》《三分事略》等讲史话本已经粗具今天《三国演义》的规模。同时,舞台上搬演三国故事的戏剧节目已经很多。二,《三国演义》的作者关于罗贯中,知道的很少,根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王圻《稗史汇编》、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书之间不无矛盾的记载,我们可以约略了解到作者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东原人,元末明初人。三,《三国演义》的版本最早的版本是嘉靖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版本是毛伦、毛宗岗父子评点修改过的版本。与以往的本子相比,它的正统色彩更强,艺术上也有较大的提高,评点也有过人之处。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1)《三国演义》的主题《三国演义》演义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说法有:为蜀汉争正统说;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集团之间的斗争说;反分裂,求统一说;人才学教科书说;追慕君臣际遇说;总结政治经验说;反映民族心理意识说;悲剧说;等等。(2)关于《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三国演义》之所以有明确的拥刘反曹的倾向,有历史本来的原因,也有当时社会状况对于作者的影响;有作者的因素,也有改定者的功劳。概括起来,一是刘备在历史上本有仁厚之名,而曹操本来就是不太被人们肯定的奸雄色彩很浓的历史人物;二是三国所产生流传的时代,是汉民族自尊最被摧折的时代,这种民族情绪必然会给作者以深刻的影响,刘备的血统毕竟比较高贵,又地处南方, 与此种民族心态正合;三是罗贯中本有此倾向,而经过毛氏父子的改定,这种倾向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第二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及其地位影响一,《三国演义》的艺术特征: ( 1 )虚实相间的艺术观念。罗贯中并非全然羽翼信史,而是采用了诸多手法,使得故事的讲述充满意味,比如对历史时间巧妙剪裁布局;大胆采用信史所无的传说;本末倒置;张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