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古诗中草的意象.docx

格式:docx   大小:6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中草的意象.docx

上传人:cjc201601 2021/7/16 文件大小:6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中草的意象.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诗中草的意象
自然界随处可见的小草很早就走入中国古典诗歌中。
早在《诗经》里就有近十处出现了草的身影。当然,这时还主要是用草来起兴。比 如 野有蔓草”、何草不黄”等。在《楚辞》中,草的出现就更显为频繁。从屈原作品开始, 就形成了 美人香草,以喻忠贞”的传统。这一传统在
中国诗史上影响深远。如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屈原《离骚》) 香
草为君子,名花为长卿”(王维《春过贺遂员外药园》)屈原以芳草喻贤才君子,而以萧艾 比变节退化了的人才。王维诗比喻更为明显,无须诠释。再如孟浩然诗句 欲寻芳草去,惜
与古人违”(《留别王维》)和文天祥诗句 风雨天涯芳草梦,江山如此故都何? "(《端午
感兴》),均以芳草比喻自己追求的理想:孟浩然期望归隐,文天祥希冀复国。
《楚辞 招隐士》中有 主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后,草又成为寄托离别情
怀、怀人思绪的物象。在江淹《别赋》中就有这样的描写: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军南
浦,伤如之何! ”这一意境常常在古诗中出现。比如: 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 ”(谢眺
《酬王晋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诗人着眼于草每到春来总要 重现新绿,好像回归一样,所以常把草作为抒情的依托。再如: 故人一别几时见,春草还
从旧处生”(顾况《赠远》)及 春水悠悠春草绿,对此思君泪断续 ”(姚月华《怨诗》), 都是如此。绿草重生,而友人难见,诗人对此难免顿生惆怅,悲伤断肠。所以古典诗词中, 经常看到 芳草“与 断肠”联系在一起,如 庭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韦庄《谒金门》)、 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朱淑真《谒金门》)。还有一些诗词尽管同样是借草寄托 离情,却并非着眼于春草重生像回归一样,即由草的 归”联想到人的归,而是又有新的立足
点。比如,汉乐府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冶诗句: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送 阎二十六赴郑县》),还有李煜的著名词句 离情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这些都是着眼于草的连绵, 以连绵不绝、无处不在的青草象征同样连绵不绝、 无处不在的愁
同样是借草抒情,但在不同诗人笔下,表现总是多彩多姿。诗人常用一种移情的手 法,即将主观感情外化到客观事物上。 比如,故人形迹灭,秋草向南悲”(顾况《别李别驾》)、
土有如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李白《潘陵行送别》)。实际上是人悲、人伤心,诗 人却说草悲、草伤心,这样就显得灵动含蓄, 让人觉得余味无穷。 在表达怀人情愫的诗句中, 还有一十分成功的、类似借代的表现手法,如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 绿罗裙颜色与草色相同, 所以诗人就 爱屋及乌”,由于想起爱人罗裙的颜色,故而怜爱普天 下的芳草了。本是以罗裙代指爱人, 继而以罗裙的颜色代指爱人, 后又以罗裙颜色相同的芳
草来代指爱人了。牛希济词句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艺术流程。 其实这种构思汉乐府中就出现
过:绿袍似青草,草长条风舒。 ”就是以草、袍一色展开联想的。
草又常被用来表现悲伤的情感, 这大概是因为秋草、 荒草极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 比
如简楼无语欲***,长空黯淡连芳草 ”(寇准《踏莎行》)、 高梧月白绕非鹊,衰草寒露
啼鸣蜜”(陆游《秋兴》)。草在渲染悲哀气氛中的作用极强,因而在挽歌、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