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少林武术“非遗”保护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摘要】少林武术是传统武术中最具影响的拳种门派,也是中华民 族一张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二十多年前,凭借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的文 化认同,尤其通过影视媒体和武侠小说亦真亦幻的渲染,少林武术适时而 兴,再次成为广大习武者心目中的“武中道场”。但是,在“托名自炫” 的利益驱动下,少林武术技艺不断流失、异化,少林武术的精神价值不断 被淡忘、沉沦。据于少林武术面临的异变与濒危,2006年少林武术以“少 林功夫”之名申报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五年过去了,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少林武术无论其技艺整理还是理论研究并 未有所进展。文章通过对当前“非遗”保护中少林武术呈现出的几个问题 的分析,希冀能对少林武术这宗传统武术中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继承有所裨益,同时也对于其他传统拳种的文化保护有所启示。
【关键词】“非遗”保护;少林武术;若干问题
1引言
少林武术(或曰少林拳、少林武功,近年来也有人称“少林功夫”) 是传统武术中最具影响的拳种门派,也是中华民族一张不可多得的文化名 片。二十多年前,凭借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认同,尤其通过影视媒体 和武侠小说亦真亦幻的渲染,少林武术适时而兴,再次成为广大习武者心 目中的“武中道场”。但是,少林武术的当代走俏是在自身传承沉寂多年、 而竞技武术长期独领风骚以及市场经济打开了久壅闸门背景下展开的,因
此在“托名自炫”的利益驱动下,少林武术的技艺不断流失、异化,少林 武术的精神价值不断被淡忘、沉沦。正是基于少林武术面临的异变与濒危, 2006年少林寺方丈以他的慧心独识组织力量把少林武术以“少林功夫”之 名申报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六年过去了,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少林武术无论其技艺整理还是理论研究并未有所进展 ——少林武术的技艺依然在流失、湮灭一一此已遭许多有识之士诟病! 2011年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把 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传统体育列为六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何在新的 历史条件下切实保护好诸如“少林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是当代民族传 统体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非遗”保护中少林武术呈现 出的几个问题的分析,希冀能对少林武术这宗传统武术中最有代表性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有所裨益,同时也对于其他传统拳种的文化保 护有所启示。
2少林武术“非遗”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技艺保护的忽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主要体现活态文化的存在样式,其所谓的 “活”无疑是指文化传承中发生的衍变性。就少林武术而言,有关拳技功 法无疑是保护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但毋庸讳言,这方面成效实在乏善 可陈。早在明中期,少林武术已开始名扬天下,《江南经略》中一句“今 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映现的是当时人们意识深处对少林寺武技的 赞许和推崇。就技艺而言,其中的少林棍被誉为“棍法之宗”,少林拳法 被誉为“勇名天下”的外家拳派之代表,其余如剑、鞭、戟、刀、枪等多
种器械也在寺内习练,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少林武 术体系。
任何一种具有历史跨度的文化在岁月年华中都会发生种种嬉变,但应 有其相对稳定的文化样式,这也是传统文化发展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少林武术也可作如是观。就少林武术的拳械技艺而言,棍法中既有明代抗 倭名将俞大猷传给少林寺僧讲究“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的“荆楚长剑” 棍法〔1〕,也有稍后徽人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中举列的六路“小夜叉” 与六路“大夜叉”、六路“阴手”与六路“排棍”;拳法中既有明代诗人描 述的“距跃直前霜鹘竦,迅若奔波下崩洪”的少林校拳〔2〕,也有清人流 传的“反侧前后,求察阴阳。浑身着力,脚跟乃强”的“少林寺短打”〔3〕。 时至近代,曾任少林住持的著名武僧妙兴,其留下的“头如波浪,手似流 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罗汉拳诀,同样透露出少林拳技一脉相承的风 格特点。这是需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专门整理研究的首要任务,焉能如某 些人士泛泛而谈的“拳打卧牛之地”或“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所能了之!
掌握传统武术的技艺流变,必须梳理其薪火传承的基本脉络。因此, 少林武术技艺保护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于技艺传承的漠视。师 徒传承是传统武术历史绵延的基本方式,少林武术也不例外。明清时期诸 如俞大猷的《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及吴殳的《手臂录》等 典籍为我们大致勾画出当时少林武术的几条传承线索,进入清代后情况就 变得复杂起来。少林武名的日隆,使“少林”成为历代习武者心目中的“圣 地”,其名被人任意剪贴、借用,名曰“少林”的拳械功夫一时蜂起,从 而形成了由少林寺僧整合或传承的原生态少林武术与因崇奉、认同少林之
名自觉认祖归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