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肇庆特产
肇庆端城网()
整理,发布自百度文库
肇庆特产 - 端砚(整理)
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宋朝著名诗人张九成赋诗赞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有与端砚齐名的歙砚。 端砚石出产在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之砚石为最佳。
肇庆特产 - 裹蒸(整理)
裹蒸是肇庆特产,人称“茶点王”,也叫裹蒸粽,但与人们熟悉的“端午粽”却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裹包,呈扭身四角形或长条形,而肇庆裹蒸则用本地特有的冬叶包裹、水草包扎,呈枕头状或埃及金字塔形。馅料也有的不同,由糯米、绿豆等素料制成,内藏的肥肉更肥美适中,调和味道,深受大众喜爱,它更体现了肇庆裹蒸的传统风味和裹蒸文化。一直以来,裹蒸是肇庆地区春节的传统食物,当春节将至,肇庆的女人们就开始忙碌了。她们一大清早就上菜场挑选冬叶,冬叶是本地特产,据说长在鼎湖深山,承天地之精华,吸天然之雨露,因而格外肥大,具色绿、叶香、柔韧、防腐等特点,比苇叶、竹叶更胜一筹。
肇庆特产 - 肇实(整理)
肇实,正名芡实,俗称鸡头米,与鸡无关,是水生作物芡实的别称。由于芡实果实上花萼退化的部分形如鸡喙,所以大家就给了它“鸡头米”这个亲切也贴切的俗名。据传,明朝中叶,肇庆七星岩的仙掌岩上一姓邵道士,以芡实入药为附近村庄的小孩治病,并教村民们广为引种。不久,小孩的病痊愈了,所引种的芡实也获得了好收成。村民们对邵道士感激不尽,但芡实为何物,他们全然不知,认为是邵道士教引种的,于是就以“邵”作为果实之名叫“邵实”。后来,因“邵”与“肇”同音,而肇庆所产之芡实颗粒大、药力强,遂改称为肇实,一直沿用至今
肇庆特产 - 七星剑花(整理)
七星剑花,又称霸王花,它长于七星岩的峭壁上,故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肇庆特产之一。七星剑花不仅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也有很好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七星剑花,夏天开白花,日闭夜开,因而又有神仙剑花之美誉。七星剑花是一种攀缘植物,大都植根于土壤之中。七星剑花的奇异之处是它喜好生长在没有水份、没有土壤的峭壁之上。七星剑花属仙人掌科,茎狭长,三棱有节,状如节鞭,向四处蔓延,一节一节地向上攀登,所以又称量天尺。夏天开白花,日闭夜开,因而又有神仙剑花之美誉。
肇庆特产 - 鸡蛋花(整理)
鸡蛋花原产于西印度群岛和美洲墨西哥,为多年生夹竹桃植物。原种的“红鸡蛋花”,花为鲜红色,较为少见,多数是栽培变种,长5-6厘米的花朵,外面白色略带淡红,内面基部黄色,通常称为“冠白,心黄”,形似鸡蛋白色着蛋黄,故名。每年8、9月开花时节,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鸡蛋花香的气味。到肇庆七星岩玩的朋友,都可以品尝到一种别有风味的饮料——鸡蛋花茶,其实就是用鸡蛋花的干花熏制冲泡的茶水。星岩蛋花的特点:平整光滑,色泽鲜艳,香气清郁,有去湿气、清热毒、生津止渴之功效
肇庆特产 - 德庆何首乌(整理)
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缠绕藤本植物。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本草图经》:“何首乌,今在处有之。以西洛嵩山及南京柘城县者为胜。春生苗叶,叶相对如山芋而不光泽。其茎蔓延竹木墙壁间。夏、秋开黄白花,似葛勒花。结子有棱似荞麦而细小,才如粟大。秋冬取根,大者如拳,各有五棱瓣,似小甜瓜。”植物的块根、藤茎及叶均可供药用,中药名分别为:何首乌、夜交藤、何首乌叶。中药何首乌有生首乌与制首乌之分:生首乌功能解毒(载疟)、润肠通便、消痈;制首乌功能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
肇庆特产 - 德庆贡柑(整理)
贡柑乃橙与橘的自然杂交种,具有橙与橘的双重优点是广东肇庆地区的优稀农家柑橘品种,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贡柑又称“皇帝柑”。据考证,贡柑最旱起源于广东省四会市贞山,是农家优稀品种。种植历史悠久,相传旱在唐代,四会、德庆境内已有贡柑种植。北宋年间(公元960 -1127年)由于其品质优异而被朝廷列为供皇帝御用的贡品,因而得名“贡柑”。纯正贡柑果形靓丽、果色金黄、皮薄核少、肉脆化渣、清甜香蜜、高糖低酸、风味浓郁,它集中了橙类外形美和柑橘肉质细嫩、易剥皮的双重优点。而德庆是贡柑的主要原产地,有“中国贡柑之乡”的荣誉称号。     德庆贡柑果形美观、皮色橙黄至橙红,皮薄多汁,果肉脆嫩,爽口化渣,清甜低酸,风味独特,为其他柑桔品种难以比拟,被誉为柑桔之皇。
肇庆特产 - 怀集厘竹(整理)
怀集县是广东省重点林产区,其中坳仔镇的厘竹更是名闻中外。在那里,厘竹长满山头,密密麻麻,连绵不绝。
厘竹具有杆形通直,材质坚韧,粗度均匀,节长适中,回弹力强,不易虫蛀的特点,故又称“钢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