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论文“压”出学术不端-.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文“压”出学术不端-.doc

上传人:标准技术文档 2021/7/24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文“压”出学术不端-.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文“压”出学术不端?
科研论文遭遇撤稿并不新鲜。但20__年7月美国学术杂志《肿瘤生物学及治疗》(Cancer Biology and Therapy)上的一篇撤稿却不同寻常。
刊登在杂志上的撤稿声明称:通讯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不知这篇文章的投稿,该论文系其他署名作者伪造通讯作者邮箱,与编辑沟通并发表。经过调查,期刊编辑确认文中一组数据与另一篇论文雷同。
被撤论文出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又称武汉协和医院)一个团队。20__年12月27日,华中科大校园网站公布处理结果:解除论文第一作者、武汉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张松在学校所聘的一切职务。随后武汉协和医院亦对张松作出解聘决定――这是国内学者最近几年来因学术不端行为所受到的最严厉处罚。
“假冒邮箱”之谜
这篇论文的内容是探讨某种酶蛋白与鼻咽癌的关系,发表于2008年4月。作者有五人,其中张松、乐建新、孔维佳均系武汉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医生,另两名作者,杨菊红时在武汉协和医院检验科攻读硕士(目前是武汉血液中心检验科主管技师),蔡鹏程至今仍在武汉协和医院检验科任职。
这篇论文中,张松是第一作者,孔维佳是通讯作者,事发后,他坚称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发表不知情。杨菊红为张松妻子。
唯一受到华中科大处分的张松,于2004年博士毕业,导师就是孔维佳;并于2008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孔维佳现任武汉协和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主任医师、副院长,同时兼国内外多种期刊的编委。
当事人对《财经》记者讲述的论文发表及事发过程是:文章由杨菊红所写,由张松负责投稿。,还注明了孔维佳的院长办公室电话。这篇文章是张松在被撤下的那篇英文稿发表以后,经简单编辑,又投稿到这本中文杂志的。
对于记者提到的这篇论文,孔维佳表示惊讶。张松对此解释说,“考虑到孔维佳比较忙”,没有告诉他。
另外,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曾甫清也表示,导师比较忙,带了很多学生顾不过来,所以学生就注册了邮箱,导师却不知情。
被撤稿文章可谓“一鸡多吃”。《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还有一篇文章,也是本次被撤稿论文经简单编辑后,发表在了《中华医学杂志》(2008年12月),作者名字依次为张松、杨菊红、蔡鹏程。此文没有孔维佳的署名,文章所用通讯邮箱是张松个人邮箱,通讯作者是张松。正是这篇文章的图片,与撤稿英文论文中的图片一致,导致后来事发。
当事人种种解释中,有两点疑问显而易见:
其一,张松等跟孔维佳是师生兼上下级关系,伪造邮箱的风险很大:孔维佳作为一线科研人员,熟悉同行学术前沿,相对容易发现自己被冒名;同时张松和乐建新等人在职称晋升(乐建新2009年晋升高级职称,事发论文是其晋升依据之一)、年终考核时,这些论文相关信息都要出现于材料中,作为直接上级的孔维佳何以在《肿瘤生物学及治疗》被撤文章发表两年零两个月后,才被动知晓此事?且在该文被撤、获悉另有英文论文被冒名发表之后,尚不知仍有其他冒名文章(中文论文)已发表?
其二,乐建新作为同科室副教授,参与2008年《耳鼻喉学报》文章并作为文章第一作者,作为第二作者的张松伪造孔维佳邮箱的动机就更难以解释,张松为什么要冒如此风险为他人做嫁衣?
目前论文的作者信息均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冒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