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容灾备份随着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完善, 图书馆也逐步实现办公运营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图书馆所拥有和提供利用的数据信息,是其重要的业务基础和开展信息服务的命脉。伴随着图书馆各种数据资源(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视频资料、各种数据库、图书馆业务数据等)的海量存储和用户对数据信息系统的日益依赖,其安全问题也成为图书馆网络系统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果这些数据一旦丢失或损坏,将导致图书馆不可估量的毁灭性后果。为了避免这种损失, 除了运用传统的数据备份技术外, 图书馆应制定和建立相应的灾难恢复系统,以提高系统的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因此,数据备份和建立可提供灾难防御的容灾系统则成为图书馆保护馆藏资源,保证图书馆正常工作开展的重要措施。 1 威胁数据安全的因素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的数据安全问题来自多方面, 造成图书馆的数据不安全的因素多种多样,有技术上的问题,也有管理上的因素;有客观上的原因, 也有主观人为的因素。[1] 就图书馆的信息安全而言,概括起来主要灾害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两大类: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指诸如地震、火灾、雷电、洪水、飓风等非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数据灾害。这类灾害出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毁灭性,难以预测和防范。如 2008 年“ ”汶川大地震。 人为灾害人为灾害主要包括犯罪(盗窃、故意破坏、黑客攻击、制造病毒)和人为因素的误操作、误删除等, 这类灾害也分故意和无意破坏两种。[2] 计算机病毒就是人为制造的具有潜伏性、干扰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 而且以极强的传染力传播、扩散的有害信息, 一旦发作,就会破坏系统和数据,造成严重损失和不良后果。在人为灾害中, 计算机病毒是目前最主要的灾害之一,如 2006 年底最肆虐的计算机网络病毒“熊猫烧香”。而计算机误操作和误删除就是一种无意破坏行为,一般为缺乏计算机应用的严格训练或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执行错误的操作命令,造成资源的损失和破坏,属一种过失行为。 2 备份和容灾的关系各种灾害都在提醒着我们数据是如此脆弱, 数据备份和容灾系统已成为确保数据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 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3]。备份是指用户为应用系统产生的重要数据或重要信息制作一份或多份拷贝, 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容灾是指除了本地系统以外, 用户另外建立的冗余系统, 当灾难发生本地系统受到破坏时, 冗余系统可以接管用户正常的业务, 达到业务不间断的目的。因此,备份与容灾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备份关心数据的安全,容灾关心业务应用的安全。我们可以把备份称作是“数据保护”, 而容灾称作“业务应用保护”。备份是容灾的基础,容灾是备份的结果。 3 数据备份与容灾系统的应用数据安全是关系到图书馆生死存亡的大事, 因而, 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采用先进的数据存储备份和容灾系统来确保数据资源的安全。 数据备份数据备份是一种数据安全策略,[4] 是将原始数据完全一样地复制, 严格说来应复制两份, 保存在异地。数据备份不仅仅是简单的文件拷贝,在多数情况下是指数据库备份。所谓数据库备份是指制作数据库结构和数据的拷贝,以便在数据库遭到破坏时能够恢复数据库。备份的内容不但包括用户的数据库内容,而且还包括系统的数据库内容。[ 5] 图书馆资源包括图书、期刊馆藏数据、读者的借阅信息数据, 还有储存在大容量的硬盘中的书籍、报纸、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