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陆俭明 变换分析法.doc

格式:doc   大小:134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陆俭明 变换分析法.doc

上传人:蓝天 2021/7/26 文件大小:1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陆俭明 变换分析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四节变换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和变换分析的产生
层次分析法很有用,但它有局限,它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 构关系。而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由于句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不同而造成的种种 有意思的现彖,特别是歧义现彖。要揭示这种隐含在句子里边的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 关系,就得寻求新的分析手段。变换分析法正是适应这种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第二节末尾,我们指出“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有歧义,而“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 这样的歧义句就没法通过层次分析来加以分化。因为这个句子之所以有歧义,跟内部的构造 层次、词语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都毫无关系,而只是因为“屋顶上”似乎既可以看作是“他” 所在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我”所在的地方,还有可能是“他”和“我”都在屋顶上。现 在的问题是,说“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有歧义,这种感觉对不对?怎么从形式上来加以验证? 怎样有效地来分化这种歧义句式?我们得找到一种新的思路,新的对策,新的分析方法。
从哲学上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将会在内外两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内部来说,一 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其构成成分上,或构成成分的配置上,或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上, 或其他某个方面表现或反映出来;从外部来说,一个事物的特性,一定会在跟他事物的联系 接触上表现或反映出来。既然我们现在一时无法从“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这句子本身去加 以分化,那我们就从外部去找找出路。
从外部一找,首先可以肯定,“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确实有可能表示不同的意思。“我 在屋顶上发现了他”是属于这样一种词类序列:
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
我们在实际的汉语实践中找到了词类序列相同,而所表示的意思正好相对的a、b两种类型的 句子。请看: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小偷。
他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
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蝉螂;
他在马桶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
他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发现了那张纪念邮票。
例(2a)各例“名词[处所]”指明“发现"的施事所在的地方,例(2b)各例“名词[处所]”指明“发 现”的受事所在的地方。例(2a)和例(2b)之间的区别也可以从形式上得到验证。
我们看到,例(2a)可以跟这样的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名词[施事]+发现+名词[受事]+时,名词[施事]+是+在+名词[处所]
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人的坦克。 一我发现了敌人的坦克时我是在飞机上。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藏在草丛里的小偷。一我发现藏在草丛里的小偷时我是在屋顶上。 他在紫金山天文台发现了这颗小行星。一他发现这颗小行星时他是在紫金山天文台。 而例(2b)则可以跟这样的词类序列发生联系:
名词[施事]+发现+的+名词[受事]+是+在名词[处所]
请看:
他在抽屉里发现了蝉螂。 一他发现的蝉螂是在抽屉里。
他在车框里发现了小张的钥匙。一他发现的小张的钥匙是在车框里。
他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发现了那张纪念邮票。
-他发现的那张纪念邮票是在《现代汉语词典》里。
所谓例(2a)的词类序列可以跟(3)词类序列相联系,也就是说例(2a)的词类序列(假设为
[A]式)可以变换为(3)词类序列(假设为[C]式),即
(7) [A]式一[C]式
同样,所谓例(2b)的词类序列可以跟⑸词类序列相联系,也就是说例(2b)的词类序列(假设 为[B式)可以变换为⑸词类序列(假设为[D]式),即
(8) [B]式)[D]式值得注意的是,[A]式只能变换为[C]式,不能变换为[D]式,即
(9) [A]式f [C]式
[A]式 [D]式
反之[B]式只能变换为[D]式,不能变换为[C]式,即
(10) [B]式一[D]式
[B]式 [C]式
通过像上面那样的分析方法,验证或者说证实了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他”确实是个歧义 句,“名词[施事]+在+名词[处所]+发现+名词[受事]”确实是一个歧义句式。这种分析方法,就 是变换分析法。再举个例子。请先看实例:
(11) 我送一件衣服给她。
(12) 我偷一件衣服给她。
(13) 我做一件衣服给她。
这三个句子,格式相同,词类序列都是“名词语[受事]+给+名词语[与事]。”如果用层次分析法 来对它们进行分析,结果一样,请看:
4)
1X/|\
C
送了 一件衣服给她。 偷了 一件衣服给她。 做了 一件衣服给她。
23 4
1—2 主谓关系3—4连动关系
但这三个句子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同。例(11)包含两个行为动作,实际只有一个过程, 送的过程也就是给的过程;例(12)和例(13)都包含两个行为动作,两个过程;但例(12)和例 (13)又有区别,例(12)包含的是两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