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破除“相异构想”的羁绊.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破除“相异构想”的羁绊.doc

上传人:小泥巴 2021/7/26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破除“相异构想”的羁绊.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破除“相异构想”的羁绊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在日常的观察和体验过程中,会形成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国外研究者将学生在学****之前形成的概念简称为“前概念”,而把学生围绕“前概念”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错误思维结构称为“相异构想”或“不同的概念框架”。“相异构想”对学生的学****有较大的影响,表现在当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相异构想”不同时,可能会被学生排斥、异化,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不重视学生“相异构想”的转变,认为只要把正确的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的错误认识就自然被纠正过来。殊不知,学生先有的“相异构想”是不容易被抛弃的,会顽固地影响其学****行为的理性趋向,如果教师不能帮助学生消除疑惑、解除困扰,将他们从“相异构想”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就会受到阻碍,造成“我都讲三次了,你还不懂”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着力改善学生的“相异构想”,有效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以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指导实验操作,让错误变醒悟
  教学中,创设适应学生认知需要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验进行探索、验证,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身的
“相异构想”与数学问题之间的矛盾,经历自我否定的过程,促进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受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影响,学生会产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邻边长”的“相异构想”。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操作学具,将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一个长方形,如图所示:
  
  学生在操作中会发现平行四边形拉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是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的长,宽是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组对边的长,用平行四边形的底×邻边的长可以算出长方形的面积。但在拉的过程中面积变大了,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拉成的长方形面积小,因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底×邻边长来计算。这时,再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如图所示: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会发现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产生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正确猜想,促进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二、运用多种变式,让局限变全面
  有研究者发现,“模拟”在科学概念的发展上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人们在解决一个不熟悉的问题时,通常会用自己熟悉的类似的事物来诠释,“相异构想”往往也会在模拟的过程中产生。例如学生在学****2、5的倍数的特征后,以为3的倍数的特征也体现在个位上的数,列举出了3、6、9、36、93、96
……这样的数。此时,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变式和实例,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研究的可能,从而摆脱已有经验的束缚,修正自身的片面认识和错误构想。因此在教学时,笔者秘而不宣,让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学生很快发现百数表里3的倍数个位上分别出现了0-9中的任意一个数。由此,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判断3的倍数不能只看个位的结论,去除了只看个位判断3的倍数的“相异构想”。
  在教学《三角形的底和高》时,不少学生认为“底下的边”才是底,竖直方向的垂线段才是高。为了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在教学时,笔者用课件将三角形旋转,让学生观察,如图: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在旋转的过程中底和高的位置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