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湖北省优质稻产业发展规划
(2006-2010 年)
湖北是粮食生产大省,更是水稻主产省,水稻种植面积 和总产均位居全国第四位,稻谷年均单产达到每亩500公斤 左右,居全国水稻主产区第二位。全省稻谷商品率高达4C% 以上,商品量占全省粮食商品总量的 迎盍右,水稻生产直 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了充分发挥湖北水稻生产 的区域优势,加快优质稻产业发展,增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 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省委、省政府的 部署,特制定《湖北省优质稻产业发展规划》。
一、优质稻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与机遇
(一)我省优质稻产业发展现状
我省开发优质稻起步较早。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优质 稻品种的选育、引进,组织地方名特品种的筛选和不范推广, 虽几经起伏,但始终没有间断。1999年初,省委、省政府针 对种稻比较效益偏低和一般稻谷难卖的现实问题,把调整优 化水稻生产结构,加快优质稻发展摆到了突出位置,明确把 优质稻的发展列入“四优工程”(即优质稻、优质油、优质 果、优质猪工程)之首。2000年和2001年,我省在全国率 先按照国标举行了优质稻米评选。近两年,启动了全省优质 稻板块建设,围绕企业建基地,有力地推进了优质稻米品牌 开发和产业化经营。目前,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
万亩左右,总产290-300亿斤。按照生产用种数量计算,全 省达到国标三级以上的品种种植面积,近年来每年递增150 万亩左右,2005年达到1500万亩,总产约150亿斤。近年 全省推广应用面积较大的优质水稻品种,早稻主要有“鄂早 口、“嘉育94沢舟903等;中稻(含一季晚稻)主要为两 优培九、扬两优6号、鉴真2号、鄂中5号、鄂香1号、鄂 荆糯6号等;晚稻主要为中9优28&金优92&金优3& 鄂晚5号、鄂粳杂1号、湘晚釉9号等。总体上看,我省优 质水稻生产和加工基础比较好,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二)我省优质稻产业发展特点
1、品种品质结构逐步优化,稻米整体品质明显改善。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桂朝二号”、“浙辐80Z为代表 的劣质稻全面被淘汰。近年来,我省加大了优质稻品种的审 定和推广力度,一批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稻品种在生产上得 到大面积推广。2005年,全省国标三级以上水稻品种占到水 稻种植面积的5厮右,比1999年以前增加30多个百分点, 全省稻米整体品质提咼了一个以上等级。
2高档优质稻显露头角。2000年,我省引入国标一级 优质稻中国香稻(审定名为“鄂香1号”)试种成功,并采 取强有力措施推广,使“鄂香1号”成为我省优质稻的一大 品牌。2002年,省农业厅与省农科院合作推出的“ 537'(审 定名为“鄂中5号”)在第一届中国(淮安)优质稻博览会 上获十大金奖第一名,湖北中香米业生产的中国香米荣获十 大金奖第二名。京山轻机国宝桥米、沙洋洪森、淆水中汇、 靳春中健等加工企业,以鄂中5号、鄂香1号、鉴真2号等
品种为原料加工的优质大米在市场上受到消费者的好评,京 山轻机国宝桥米在2005年第四届中国(长沙)优质稻米博 览会上获得十大金奖第二名。
。为配合优质水稻产 业发展,我省全面推行了水稻轻简化栽培、优质稻保优和无 公害栽培技术,以“稻鸭共育”为代表的生态无公害生产技 术、优质稻机械化栽插、收脱技术有了快速发展,势头良好。
4优质稻加工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我省稻米加 工量已跃居全国第二位,规模以上企业年加工大米300多万 吨。年加工万吨以上大米加工企业超过百家。优质稻加工的 技术和设备明显改善,引进、添置了抛光、色选、真空包装 等设备,大米外观档次明显提高。优质无公害稻米品牌明显 增多,稻米及其制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达到 231个,京山轻机国宝桥米公司等已进入国家知名大米加工 企业行列。国宝桥米、银欣、洪森、中汇莲花、润珠、黄梅 香玉、德安府等品牌,在国内市场上已小有名气。
近几年来,我省优质稻产业虽有了长足发展,但同先进 省份比,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认识反复,缺乏长远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由于水稻 是最主要粮食作物,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而且具有极强的政 治属性,随着粮食安全系数的变化,优质稻发展始终走不出 “粮多喊发展,粮紧靠边站”的怪圈。有的地方认为种植优 质稻比种植普通杂交稻的产量低,担心完不成粮食生产任 务,怕担风险、担责任,不敢放手大力发展。有的地方认为 种稻对农民增收贡献不大,不愿去发展。近两年的粮食收购
政策导向也不利于农民扩大优质稻的生产。在发展优质稻生 产上缺乏长远目标、规划和措施。部门分割、地域分隔,缺 乏协调,长远发展的合力机制尚未形成。
2多品种小规模种植,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应用滞后。 当前我省“一多两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