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纸张不死(下)
我们居住在一个纸世界里,少了纸,完全无法想象生活会变成怎样。
纸也一直是人类历史中各种曲折起伏的基础,从经济、艺术、战争乃至于推动和平的努力,全都是透过纸上作业来进行。
可想而知,没有纸的世界势必是一片死寂,了无生机。
灵魂的广告:包装纸和标签贴纸
纸可以拿来包裹、收纳、保护和存放各种物品或商品,不论是花生还是菠萝,油漆还是细针。有了纸,我们得以运送货物,安全地处理与储存它们,并且制订出复杂的仓储和管理系统。
纸也让我们能够装饰和宣传物品与商品,比方说一本书,它的封面看起来就比实际内容更漂亮、更吸引人,如此才能以更高的价钱出售。
标签可说是最简单的一种广告形式:信息丰富、变化多样,而且是最为基础必要的,在所有类型的纸中,标签也许是最普遍的,但内容往往是最丰富的,它的功能介于保证、符号和承诺之间。
所以,就让我们从纸标签的广告效益之间的关系开始看起。但是,到底要看哪些标签呢?是要从安迪?沃荷转化成艺术品的康宝浓汤标签开始吗?将日常生活的廉价品摇身一变,成为高档的艺术创作,毕加索是始作俑者,他的《风景海报》〔Landscape with Post
ers, 1912〕,便描绘出法国品牌KUB高汤和保乐酒瓶的标签;而他的《大甩卖》〔Au Bon Marche,1913〕基本上就是由广告拼贴而成。
还是应该要看看上世纪20和30年代的巨型行李箱标签,透过它们可以回溯一段北美大陆旅游黄金时期的兴衰史?又或者是豪华的雪茄盒标签?还是约会礼盒上的“吃我”标签?啤酒、白兰地或兰姆酒标签?水果标签?帕金森氏症的糖衣锭标签?
这些五花八门的标签林林总总,令人目眩神迷。
1824年,在伦敦有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因为家境艰困,必须辍学去找工作。有人推荐他去沃伦的鞋油工坊,在那里工作一星期可以得到六或七先令,够他买不新鲜的糕点当早餐,一条干腊肠和一分钱的面包当午餐,偶尔还可以拿些画片和便宜的杂志来看。他整天都忙着将标签贴到陶瓮上,其中一款标签,应是由“当代贺加斯”克鲁克香克设计的,上面有一只邋遢的虎斑猫,被自己在一只闪亮靴子上的倒影吓到……
而我们这位可怜的贴标签童工,就是后来的大文豪狄更斯。
作家与纸不可分
有些作家对纸有独特的偏好:比方说吉卜林,只使用为他特制的书写纸,“要固定大小、灰白色、蓝色纸张”。而睿智的德国评论家兼文化理论家班雅明,则对文具十分迷恋。班雅明在1927年写给他朋友科恩的一封信中,兴高采烈地感谢他送了一本蓝色笔记本当礼物:“我随身带着这本蓝皮书,一直谈论它……而且我发现它和某些漂亮的中国瓷器有相同的颜色。”班雅明还在《单行道》中建议读者不要使用随便的书写材料,不过他似乎也没有依循这个忠告,他自己的笔记本和索引卡也是让人看得眼花撩乱,难以理出头绪。
当然,要说杂乱无章,把《唐璜》草稿写在节目单背面的拜伦,或是把《魔戒》写在大学生考卷后面、抽雪茄抽到忘我的托尔金,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比之下,狄更斯显得有条不紊许多,不过那是因为真正对他胃口的是文字,而不是“文具”;在写小说时,他倾向使用粗糙的蓝色纸张,跟之前在沃伦鞋油工坊用来覆盖鞋油罐的蓝纸差不多,他会将纸撕成两半,迅速而坚定地写在其中一面,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