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深度备课至关重要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反思
胥燕 龙都小语联盟
送别诗一直是我喜欢的,感觉也是擅长的。在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中,我通过情境画面导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湖的美景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景 有了初步的感知。在具体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通过展示层层叠叠的 荷叶连绵到天边,在阳光的照耀下荷花显得格外娇艳的影像图片。 我引导学生从 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 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接天莲叶 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之处。
古诗的语言很凝练,读起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个体的朗读可以让他们 更完整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颂读中, 在读中感受古诗中的诗情画意,在读中领 悟到诗句蕴含的情感。所以,在品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划出节奏和重 点。
有些同学朗读古诗,往往读得呆板,没有节奏感,不吸引人。通过范读、指 名读等方式,鼓励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富有情感的朗读,尽量做到声音高低相宜, 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悦耳动听,努力将自己和听众带入诗的意境之中。最后, 朗读古诗,除了读出节奏与重音外,还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来。
自己感觉教的很成功,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爱发言的男生发问了: ”老师, 我怎么也弄不明白,这首诗的题目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可诗中一个字也
没提到送别,却描写夏天碧绿的荷叶、鲜艳的荷花,这是为什么呢?”这真是一 语惊醒梦中人呀!祥和的教室里顿时嚷开了, ”是呀,我们已经学过的送别诗很 多,如《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都 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可这首诗一个字也不提。 是呀!
这诗的诗题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可从诗的字面内容连送别之情的痕迹也 找不着呢!
我暗自思忖,不敢冒昧开口。只好说:”同学们,你们可真会读书呀!敢于 质疑,大胆挑战先人的创作是多么不易呀! 不过,这首诗题目和内容究竟有何联 系?是否真有问题?这个问题我暂时不回答, 今天的家庭作业就是回家查阅有关 杨万里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资料,我们明天再来交流解疑好 吗?” “好。”孩子们雀跃起来。就这样我为自己找了个台阶,平息了那一幕尴 尬场面。
课后我迫不及待地请教同行,认真仔细地翻阅参考书,一丝不苟地查阅有关 资料。终于研读出了《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写景道情”的古诗内涵。我 恍然大悟,难怪杨万里被誉为“南宋四家”,原来他这首送别诗竟是如此清新含 蓄,藏而不露。貌似“咏荷”诗,竟是”情中状景,景中溢情”呀!
再上课时,我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直扑昨大师生的课堂”疑点” ,正准备
滔滔不绝地陈述此诗到底情归何处时, 却被学生抢占了说话权。望着孩子们一张 张求知的脸,一双双充满探究充满智慧的眼, 我会心地笑了。同时也陷入了深深 的沉思之中。这首诗我不是已经上过几次了吗?而且我每次都备了课才上呀, 可
是竟有如此尴尬的场面出现,让自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