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故乡--恒久的烙印思乡--永恒的主题
想北平
老舍
2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一生中有42年在北京度过。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都是用北京话写的,以北京为题材,展现北京的历史风貌。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解放后,曾任中、中等职。“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中篇小说:《月牙儿》
《我这一辈子》
短篇小说:《断魂枪》
剧 本:《龙须沟》
《茶 馆》
解题用“想”,而不用“写”、“忆”,为什么?你认为哪个好?
写——只是客观描写;
忆——虽有主观情绪,但是感情上显得过于平静和理性;
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
赏析第1段
在一篇散文中表现北平,作者感到为难,为什么?(请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的太少了。
既然如此,写什么呢?
只能写“我的北平”
“我”直到廿七岁才离开,却没到过陶然亭,“我”知道的北平,只是“牛的一毛”。说明什么?
北平之博大之丰富,自己涉猎之少。
总结:这些平实的交待,并没有触及北平,但是对对北平的爱,对北平的赞美却已跃然纸上。
第一段交待自己对如何写北平的考虑。
赏析第2、3段
请在二三段中找出作者一共说了几次对北京的爱“说不出”?为什么会“说不出”呢?(请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明确:4次。
因为“我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是怎样表达出对北京的爱?
明确:用类比的手法,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不仅恰当道出作者对北京爱的真切、深沉,也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赏析2、3段
第二段“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一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都有一个北平”,如何理解这些句子?
明确:这里表现出“我”与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对北平的爱朴素而真诚,深沉而热烈。
体悟第三段“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回答出“我”为什么爱北平,写出“我”对北平血浓于水的情谊,体现对北平含蓄而深沉的感激之情。
以上语段的描写,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不仅告诉读者北京是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与人们分享对北京的爱,所以说,作者不是在“写”北平,而是在“想”北平。
赏析2、3段
追问:为什么作者对北京的这种爱近乎对母亲的爱呢?
明确:
作者认为,北京给予了他的性格、脾气,北京赋予了他个性、气质与文化品格。
→延伸:人与故乡的关系。
人是故乡造就的,故乡就是母亲。
这两段正面写作者对北京特殊的爱。
赏析4-7段
阅读4-7段,说明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写北京的特点的。请简要概括北京的特点。
明确:对比。
北京的特点:
—既复杂又有个边际
—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处处有空儿
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兼具
—花多菜多果子多